多原发早期肺癌患者的福音优中更优,多模式
2021-7-3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12月18日,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即将来临之际,胸外科(一病区)再次攻坚克难,针对早期多原发肺癌,成功完成疆内首例“单孔胸腔镜下左肺上叶S1+2联合肺段切除+左肺下叶S8段切除术+S9楔形切除术”,一期完成了左肺多原发肺癌精准外科手术切除。这一针对不同部位、不同影像学表现的早期肺癌,应用微创3.0理念、三种精准亚肺叶切除的手术方式,标志着我院胸外科(一病区)在精准化、个体化早期肺癌外科治疗领域再一次实现疆内领跑。
患者,女性,发现左肺多发磨玻璃结节7个月,慕名来我院胸外科(一病区)孙伟主任门诊就诊。患者已接受两次恶性肿瘤手术,身体心理上都受到了极大创伤,再次出现的肺部多发结节,对患者来说无疑是一次“灭顶之灾”。“主任,说实话,我已经害怕了,我肺上这么多结节,应该很复杂吧,能切得干净吗?手术后我生活还能自理吗?”患者担忧地说道。看着患者无助地眼神,孙伟主任一边安抚患者情绪一边仔细查看检查报告,薄层CT扫描显示患者左肺共有5枚结节,3枚位于左肺上叶尖后段(S1+2),1枚位于左肺下叶前基底段(S8),1枚位于左肺下叶外基底段(S9),诊断考虑为“左肺早期多原发肺癌”。“别担心,您这是早期肺部病变,不是转移,通过个体化手术,是有可能治愈的。我们会在考虑切除范围与术后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全力帮您解决左肺病变。”孙伟说。
为了尽可能减小患者的创伤,得到最佳的外科治疗效果,胸外科(一病区)孙伟团队仔细分析病情。运用医学影像学的三维重建技术,术前多层次、多角度确定了结节位置、空间关系,并设计、模拟手术路径和范围,针对不同部位、不同影像学表现的早期肺癌,在精准个体化切除肺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健康肺组织,确保患者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制定了缜密的手术方案——“单孔胸腔镜下左肺上叶S1+2联合肺段切除+左肺下叶S8段切除术+S9楔形切除术”。
术中利用三维重建图像精准导航,克服了淋巴结粘连、段间平面的辨认和分离等困难,成功实施了精准联合肺段、肺段、肺楔形切除,用微创3.0理念和三种不同手术方式,一次性处理了左侧肺部“定时炸弹”,术后病理证实4枚结节均为早期肺腺癌。患者恢复很好,“谢谢主任,起初担心的真不知道怎么办,看看现在,我根本不像是做了肺手术的病人。”患者激动地说。随着低剂量螺旋CT(LDCT)薄层扫描检查的普及,以孤立性肺结节、磨玻璃结节为主要影像表现的早期肺癌的诊出率明显增加,尤其是早期多原发性肺癌(multipleprimarylungcancer,MPLC)的比例不断增加,多原发肺癌患者进行多部位病变切除是有效安全的。随着国家影像学和手术技术的提高、手术理念的更新、手术器械的改进,我院胸外科(一病区)团队对于早期多原发性肺癌(MPLC)精准、个体化微创手术不断创新实践,让患者以更少的创伤,保留更多的健康肺组织,确保术后生活质量;辅以围手术期加速康复(ERAS),尤其是高风险、高龄患者,精准肺段切除术降低了手术风险,并且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对以往难以解决的肺多发结节,带来了新的选择。
医以济世,术贵乎精。在“十四五”的新起点新征程上,我院胸外科(一病区)孙伟团队将始终坚持院党委“党建引领、文化铸魂”的学科发展理念,扎实落实“”办院方针和“六大创新体系建设”,紧跟国内外最新学科发展理念,秉承“专业、规范、引领”的使命担当,致力于胸部肿瘤规范化治疗模式的开展与推广,在胸部肿瘤微创外科治疗、复杂胸部外科手术和多学科(MDT)治疗方面,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脚踏实地加油干”的拼劲,努力奋斗,勇于创新,医院高质量内涵式的发展,以实际行动助力健康中国、健康新疆,造福各族人民。肺癌微创“3.0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微创”这一概念已深入到外科手术的各种领域,其主要优势就是在减少手术损伤的同时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而手术创伤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看得见的切口创伤,二是看不见的脏器损伤,三是全身系统性影响。
在肺癌微创1.0阶段,微创的理念还局限于“小切口”和“少打洞”的腔镜技术层面;2.0阶段则是在腔镜技术下,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同时最大程度的保留正常肺组织;微创3.0概念由医院陈海泉教授提出,运用腔镜技术,由多学科共同参与,在治疗中为病人选择合适的手术、合适的切口,保留正常的肺组织和淋巴结,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手术,平衡切口、器官和系统损伤。
来源:胸外科(一病区)责编:张美娜主编:刘新亚陈卫审核:木合塔尔·阿不力米提终审:兰春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