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和做好肺癌的三级防治

2020-8-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补骨脂町治疗白癜风怎么样 http://www.bdfyy999.com/bdf/zhuanjiadayi/changjianwenda/8228.html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城乡工业化进程加速,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将会持续上升,中国癌症年报出炉——肺癌继续领跑~!肺癌已成为我国发病率增幅最大的癌症之一,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将稳居癌症死亡原因之首位,稳居“癌症之王”的宝座;

如何才能降低肺癌的发病率、提高肺癌的治愈率和改善、提升肺癌的治疗效果?为此医学上提出了肺癌三级防治,只要能严格落实、执行好肺癌三级防治,就能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总目标:

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

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

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Ⅰ级预防:又称为病因预防,是在疾病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根本在于加强对病因的研究,减少对危险因素的接触。

1.控制吸烟是首要措施;

2.改善环境是另一重要手段。如加强居室内的有效通风,采用空气净化装置,选用环保型室内装修材料,烹调时选择合适的油类并使用油烟机,预防吸入有害气体等。

3.加强职业防护工作,预防职业性肺癌,定期查体;

4.饮食预防与化学预防,旨在通过使用药物、食物或营养成份来干预癌前病变,预防肺癌发生和分化逆转肿瘤细胞来预防和控制肺癌。研究指出多种食物对预防肺癌有作用。

Ⅱ级预防:又称为三早预防,包括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当肺癌发生不可避免,而中、晚期肺癌治疗手段有限、治疗效果欠佳时,最佳的防控措施就是端口前移,即对肺癌高危人群进行LDCT每年进行一次筛查,做到早期发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英国、日本、美国的多项研究指出,90%的早期肺癌术后生存期>10年。因而无须太惊恐,关键是提高安全意识,警惕身体的异样,及时前往专业医师处咨询。切忌粗枝大叶,或偏听偏信游医、偏方等,坐失良机。

低剂量薄层CT是用最低剂量,最少的X线量,最小的扫描范围,发现更微小的病变。常规CT一次扫描辐射量大概是3-5mSv,低剂量薄层CT大概是1mSv,辐射量可以缩小2/3。低剂量薄层CT扫描的层厚更薄,层之间的间隔也更薄甚至是无间隔扫描,这样小病灶的特征能够显示的更清楚,更不容易漏掉细小的病灶。例如,常规CT一般层厚为5mm,如果刚好在两层扫描图像之间有一个小于5mm的病灶,那就可能无法发现而造成遗漏,而低剂量薄层CT可以扫描到1mm厚度。相比传统的常规CT检查,低剂量薄层CT剂量小,病人受到的辐射小,对肺部小结节也能够更清楚地显示。

Ⅲ级预防:是在疾病的临床期采取的措施,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目的是为了防止伤残和增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对确诊的肺癌患者给予及时、最合理的综合有效的治疗,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病,有效防止癌症的复发和转移。注重康复、姑息和止痛治疗,进行生理、心理、营养和锻炼指导,尽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人们总是停留在以往的记忆中,认为肺癌治疗总是"死去活来",可是随着医学水平的飞速发展,目前肺癌的治疗已今非昔比,把肺癌转变为"慢性病"的时代已经来临。

精准·微创·快速

把肺癌扼杀在早期!!

医院与同济大医院姜格宁教授团队签约,成立了赣州五院工作室,在胸外医院-赣州五院肺癌/肺结节联合病区,专家团队成员每月来五院“坐诊、查房和手术”,让赣州及周边区域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看上海专家了!!

邝光志

副主任医师、胸外科主任

现任医院肺癌/肺结节MDT组长,担任中国肺癌防治联盟委员、医院学学会胸部微创分会委员、赣州市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赣州市医学会心胸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赣州市医学会呼吸内镜专业委员会常委;从事胸外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医院、医院胸外科进修、学习胸腔镜手术等胸外科诊疗技术,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2部;擅长肺癌、肺结节、肺结核等疑难肺部疾病的外科诊治,特别是在微创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有专长。

肿瘤标记物升高=癌症吗?

肺癌的五年生存率是什么?如何提高五年生存率!

做一次CT,对身体的伤害有多大?

肺癌防治,我们共同行动!

院士共议:将早期筛查列入防癌国策!

主动LDCT筛查——让肺癌无处可藏!

体检发现结节,该怎么办?

早期发现·科学评估·精准治疗——把肺癌扼杀在早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ordou.com/fahl/9251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