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肺癌术后患者,一定要高度重视定期复查

2019-1-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一、写在前面:

肺癌发生于支气管黏膜上皮,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显著增高,成为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名首位的癌肿,而在此之前,排名第一的是胃癌。

肺癌早期多无症状,几乎2/3的肺癌患者在就诊时已是晚期(Ⅲ期或Ⅳ期),95%的病人可有临床检查结果,原发瘤、转移瘤、全身症状或肿瘤伴随症状均是病人的首诊症状。

对于首诊后的肺癌患者,患者、家属和医师,均   

通常,我们推荐肺癌术后的复查时间和内容为以下(表):

肺癌复查时间

肺癌复查的内容

3个月

胸部CT、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上腺)

6个月

胸部CT、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上腺)、头颅CT、骨扫描(ECT)、肿瘤标志物

9个月

胸部CT、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上腺)

12个月

胸部CT、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上腺)、头颅CT、骨扫描(ECT)、肿瘤标志物

18个月

胸部CT、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上腺)、头颅CT、骨扫描(ECT)、肿瘤标志物

24个月

胸部CT、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上腺)、头颅CT、骨扫描(ECT)、肿瘤标志物

30个月

胸部CT、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上腺)、头颅CT、骨扫描(ECT)、肿瘤标志物

36个月

胸部CT、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上腺)、头颅CT、骨扫描(ECT)、肿瘤标志物

42个月

胸部CT、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上腺)、头颅CT、骨扫描(ECT)、肿瘤标志物

48个月

胸部CT、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上腺)、头颅CT、骨扫描(ECT)、肿瘤标志物

54个月

胸部CT、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上腺)、头颅CT、骨扫描(ECT)、肿瘤标志物

60个月

胸部CT、腹部B超(肝胆胰脾、肾上腺)、头颅CT、骨扫描(ECT)、肿瘤标志物

1、“复查时间”是指从手术日期算起,满3个月,6个月……,依此类推。

2、以上的复查内容是一般手术后共同的内容,如果手术有特殊情况需进行特殊追踪,例如:

  (1)胸部CT一般做平扫,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肿瘤残留等情况,最好做增强CT。

  (2)头颅CT最好做增强扫描,或考虑行头颅MRI检查。

  (3)中心型肺癌,术后有肿瘤残留等,应定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防残端肿瘤复发。

  (4)如果术前不能肯定是否有骨转移,也应密切注意,行骨扫描(ECT)检查的间隔应为3个月。

  (5)肿瘤标志物检查最好有术前检查结果的对照。

  (6)如术后行了化疗或放疗,也可结合这两种辅助治疗,一段时间内听化疗科或放疗科医生的复查计划。

3、术后5年以上,一般每年查一次,内容与每年的检查相同,如不愿继续检查也可。

4、以上是无特殊情况的定期复查,如果出现特殊不适情况,应当随时复查。

三、患者及其家属必须熟知的定期复查项:

参照我国卫生部制定的《肺癌诊治规范-版》,本文推荐以下定期复查项。

1、影像检查:

1)胸部X线检查:胸片是早期发现肺癌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术后随访的方法之一。

2)胸部CT检查:胸部CT可以进一步验证病变所在的部位和累及范围,也可大致区分其良、恶性,是目前诊断肺癌的重要手段。低剂量螺旋胸部CT可以有效地发现早期肺癌,而CT引导下经胸肺肿物穿刺活检是重要的获取细胞学、组织学诊断的技术。

3)B型超声检查:主要用于发现腹部重要器官以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有无转移,也用于双锁骨上窝淋巴结的检查;对于邻近胸壁的肺内病变或胸壁病变,可鉴别其囊、实性及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超声还常用于胸水抽取定位。

4)MRI检查:MRI检查对肺癌的临床分期有一定价值,特别适用于判断脊柱、肋骨以及颅脑有无转移。

5)骨扫描检查:用于判断肺癌骨转移的常规检查。当骨扫描检查提示骨可疑转移时,可对可疑部位进行MRI检查验证。

6)PET-CT检查:一种近几年新出现的影像诊断方法。特点是可灵敏而准确地反映肺癌细胞的异常代谢、蛋白质合成、DNA复制和细胞增殖状况,相对于CT、MRI等传统影像学,明显提高了肺癌诊断和分期的准确性,在对肺癌的治疗计划制定、疗效评估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因其价格昂贵、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等综合性因素,故此,我国卫生部尚不推荐常规使用。PETCT在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时较CT的敏感性、特异性高,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建议医师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来决定是否行PETCT检查。

2、内窥镜检查:

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技术是诊断肺癌最常用的方法,包括纤支镜直视下刷检、活检以及支气管灌洗获取细胞学和组织学诊断。上述几种方法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检出率。

2)纵隔镜检查:作为确诊肺癌和评估N分期的有效方法,是目前临床评价肺癌纵隔淋巴结状态的金标准。尽管CT、MRI以及近年应用于临床的PET-CT能够对肺癌治疗前的N分期提供极有价值的证据,但仍然不能取代纵隔镜的诊断价值。

3、其它检查技术:

1)经胸壁肺内肿物穿刺针吸活检术(TTNA):TTNA可以在CT或B超引导下进行,在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上均较高。

2)胸腔穿刺术:当胸水原因不清时,可以进行胸腔穿刺,以进一步获得细胞学诊断,并可以明确肺癌的分期。

3)胸膜活检术:当胸水穿刺未发现细胞学阳性结果时,胸膜活检可以提高阳性检出率。

4)浅表淋巴结活检术:对于肺部占位病变或已明确诊断为肺癌的患者,如果伴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应当常规进行浅表淋巴结活检,以获得病理学诊断,进一步判断肺癌的分期,指导临床治疗。

3、血液免疫生化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对于原发性肺癌,目前无特异性血液生化检查。肺癌患者血浆碱性磷酸酶或血钙升高考虑骨转移的可能,血浆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考虑肝转移的可能。

2)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目前尚并无特异性肺癌标志物应用于临床诊断,故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但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酌情进行如下检查,作为肺癌评估的参考,值得注意的是,肿瘤标注物仅仅用于中晚期的辅助诊断,对于早期肺癌,尚未具备使用价值。

-癌胚抗原(CEA):目前血清中CEA的检查主要用于判断肺癌预后以及对治疗过程的监测。

-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小细胞肺癌首选标志物,用于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反应监测。

-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对肺鳞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有一定参考意义。

-鳞状细胞癌抗原(SCC):对肺鳞状细胞癌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肺癌相关基因检测:通过对肿瘤活检或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和病理标本,也可考虑额外进行肺癌相关基因检测,如EGFR、K-RAS、ALK、ERCC1和RRM1等,根据基因检测的结果再选择哪一种化疗药物或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从而实现肺癌的个体化治疗。

从分子水平上看,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重要作用,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使EGFR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在被诊断初期就选用比化疗更有效、耐受性更好的靶向药物治疗方案,它使我们肿瘤医师甄别出可以接受“易瑞沙”等靶向治疗的患者。随着EGFR基因等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明确,目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已从原先千篇一律以化疗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生物标记物为指导、结合组织学类型的治疗模式,肺癌的治疗将根据其肿瘤驱动基因的异常状况,个体化地选择靶向药物治疗。

本平台部分文章改编、整理自网络及其他公众平台,重在分享交流医学专业知识,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里比较好
沈阳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ordou.com/fayf/9240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