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胞肺癌患者遵医嘱口服靶向药物,病情得
2025/2/1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例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经过,患者55岁,于年10月来我院就诊,诊断为右肺中叶小细胞肺癌伴随胸膜转移(T4N3M1bⅣ期)。采取安罗替尼每21天1周期,共行4个周期化疗,长期门诊随诊。靶向治疗四个周期后,陈先生复查肺CT示,右肺中叶肿块消失,病情评估完全缓解。
男,55岁
小细胞肺癌
年10月
靶向-安罗替尼
安罗替尼每21天1周期,共行4个周期化疗,长期门诊随诊
靶向治疗四个周期后,陈先生复查肺CT示,右肺中叶肿块消失,病情评估完全缓解
一、初次面诊
陈先生因胸闷半个月,右肩痛3天而找到我,我问他:“有没有肺结核病史?平时会不会吸烟?”他回答:“没得过结核,吸了几十年的烟,基本上一天十支。”我告诉他:“我先给您检查一下,看看具体是什么情况。”
体检:患者神志清楚,呼吸平稳,右侧锁骨上可触及肿大淋巴结,质硬,双肺(-)。入院后肺部CT示,右肺中叶类圆形肿块影,大小5cm×5cm,伴肺内多发结节影,以及右侧胸腔积液,胸水中找到恶性肿瘤细胞。超声引导下右肺穿刺活检病理提示小细胞肺癌。骨扫描及头颅磁共振未见骨转移以及脑转移;腹部超声(-)。肿瘤组织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检测提示突变型,19外显子缺失。诊断为小细胞肺癌(T4N3M1b期,广泛期,EGFR突变型),因此我诊断:右肺中叶小细胞肺癌伴随胸膜转移(T4N3M1bⅣ期)。
图为陈先生右肺穿刺病理图二、治疗经过
我找到陈先生的家属进行沟通“年,美国病理学会、国际肺癌研究协会、美国分子病理学会联合推出的肺癌患者EGFR和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分子检测指南中指出,对于活组织检查或细胞学检查诊断为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因不能完全排除复合腺癌成分,如具有以下特征之一:年轻、无吸烟史、既往腺癌病史,推荐EGFR和ALK基因检测。陈先生的病理标本为活检小标本,且陈先生无吸烟史,符合指南推荐,故我们检测其EGFR基因状况,检测结果为EGFR突变型。因此我建议给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安罗替尼单药靶向治疗以控制病灶。
陈先生的家属问我:“那安罗替尼是一种什么药呢?”
我耐心解释道:“盐酸安罗替尼是一种多靶点抗血管生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同时多靶点地去结合蛋白酪氨酸激酶受体,可强效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从而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并可通过抑制c-kit通路抑制肿瘤增殖分化。
盐酸安罗替尼胶囊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新药,首批被批准应用于肺癌的治疗药物,其作用靶点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2/3,相较于其他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作用靶点更全,半数抑制浓度更低,能明显抑制靶点部位的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因此盐酸安罗替尼可显著为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临床获益。另外,医学研究还发现安罗替尼还可以切断机体对肿瘤组织的营养供给,可有效阻止患者体内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
陈先生开始服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安罗替尼,每21天1周期,共行4个周期化疗。
三、治疗效果
陈先生自觉症状有所好转,出院。使用安罗替尼靶向治疗两个周期后,陈先生胸闷、右肩痛的症状明显改善,复查肺CT示,右肺中叶肿块减小,右侧胸腔积液消退,未见其他异常改变。继续应用安罗替尼靶向治疗两个周期后,陈先生复查肺CT示,右肺中叶肿块消失,病情评估完全缓解。
四、注意事项
1.吸烟是引起肺癌的重要因素,因此陈先生要继续保持不吸烟的好习惯,同时注意避免吸入二手烟,疫情期间出入公共场合佩戴口罩,做好防护。
2.陈先生注意加强运动,可以每两天进行一次慢跑、打羽毛球、散步、打八段锦等活动,每次至少半小时。
3.陈先生注意每隔三个月复查胸部CT。
五、个人感悟
小细胞肺癌的特征是增殖快、倍增时间短,早期容易出现广泛转移,总体预后较差。晚期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法一直是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不同于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中EGFR和ALK基因突变相对少见,但是给予陈先生安罗替尼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症状一度好转,最终复查肺部CT,提示右肺中叶病灶消失,治疗成功。
而通过本次案例,我有以下的感悟:尽管陈先生身患临床上少见的小细胞肺癌,但是他没有放弃生存的希望,积极与肿瘤抗衡,最终应用靶向药物成功治愈。因此,肿瘤患者不要放弃任何治疗的机会,积极尝试,终有一天能够收获幸福!#健康热点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