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BRAFV600E突变的儿童高级别胶
2024/3/1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儿童高级别胶质瘤(pHGG)是一组异质性的,WHO分级为3-4级的胶质来源肿瘤(不包括室管膜瘤)。pHGG是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尽管接受积极的辅助治疗,但预后仍然较差,确诊后3年的生存率仅为20%。基因组学研究将pHGG分为不同的亚型,并确定了潜在的治疗靶点。约5%~10%的pHGG是由体细胞MAPK通路异常驱动的,其中最常见的是BRAF癌基因的点突变。该突变也是多种恶性肿瘤的重要驱动因素,包括黑色素瘤、结直肠癌、甲状腺乳头状癌、非小细胞肺癌和儿童低级别胶质瘤。BRAF抑制剂达拉非尼和维莫非尼已被批准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另外,BRAF抑制剂联合MEK抑制剂治疗BRAF突变肿瘤的疗效可能更好,现已开展多项临床研究。
在儿童低级别胶质瘤(pLGG)中,达拉非尼和维莫非尼对存在BRAFVE突变的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达拉非尼单药或联合曲美替尼治疗pLGG的I/II期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该方案有效,安全性良好。一项前瞻性II期临床研究显示司美替尼联合MEK抑制剂对复发/进展性pLGG也是有效的,特别是BRAF融合阳性肿瘤的疗效较BRAF突变型肿瘤更加持久。因此BRAF抑制剂联合MEK抑制剂治疗pLGG的超说明书用药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复发/进展性pLGG的治疗。
与pLGG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靶向治疗对BRAF突变的复发pHGG患者疗效有限,其无进展生存期仅为3月。一项前瞻性II期临床篮式研究显示,复发BRAFVE突变的成人HGG患者,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的有效率为33%,中位PFS小于4月。对新诊断pHGG患者,靶向治疗能否作为术后和放疗后的一线治疗手段,其疗效尚不明确。COG正在开展的非随机临床研究ACNS(NCT)在术后和放疗后采用达拉非尼和曲美替尼作为一线治疗手段,治疗BRAFVE突变的pHGG患者。但该研究得出结论仍需数年时间,本研究对前期接受靶向治疗的BRAFV突变的pHGG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与历史数据进行比较。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患者被确诊为高级别胶质瘤,且经分子病理学检测确定存在BRAFVE突变,确诊年龄为1-21岁。术后接受或未接受放疗,并接受超说明书的一线靶向治疗。因为小于1岁的婴幼儿HGG有较为独特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因此本研究未纳入小于1岁的患者。统计患者的基线特征、临床数据、影像学数据、组织病理和分子病理检查数据,并收集治疗相关数据。组织病理学分类以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为标准。除1名患者外,所有患者均可获取连续的MRI检查数据。在术后或放疗后进行基线MRI检查,并进行中心审查。疗效评价采用RAPNO标准,不良事件采用CTCAEv5.0进行评价。
除了一名患者在手术后和开始靶向治疗前有可测量的疾病外,其他患者都有连续的MRI研究。在开始靶向治疗之前,根据机构对前期治疗的选择,在手术后或放疗后获得基线成像。MR图像由儿科神经放射学专家(S.P.)集中审查,根据RAPNO的pHGG标准36评估最佳反应和最佳反应时间。毒性的分级是基于NCI不良事件通用标准(CTCAE)v5.0。患者预后与既往发表的,有临床和分子分型的队列进行比较,包括:①HERBY研究,一项前瞻性研究,该研究纳入新诊断局限性pHGG患者(不含间变性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和间变性节细胞胶质瘤),患者随机接受标准治疗(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及替莫唑胺5/28方案治疗)或标准治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②Korshunov等对统一治疗的pHGG患者的进行的回顾性分析;③Mackay等进行的荟萃分析。从上述研究中提取相关数据,并采用对数秩检验评估各组间的生存差异。
研究结果
1、患者特征
表1:患者的基线特征、分子遗传学特征和疗效
本研究纳入和19名新诊断pHGG患者,确诊中位年龄为11.7岁(21-21.4岁)。4名患者在确诊为HGG前,既往确诊(n=2)或怀疑(n=2)为低级别胶质瘤而长期接受影像学随访(16月至16年)。16名患者(84.2%)存在局灶肿瘤,3名患者(15.8%)在确诊时存在多发/转移性病灶。11名患者的肿瘤位于大脑半球,其次为中线部位(n=6)和多发(n=2)。17名患者在确诊时进行和全脑+全脊髓MRI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8例达到全切/近全切。3例为次全切,8例为活检。16名患者(84.2%)在术后接受放疗,其中15名接受局部放疗,1名因肿瘤播散接受全中枢放疗。8名患者接受BRAF抑制剂单药治疗,11名患者联合MEK抑制剂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详见表1。
2、组织和分子病理学特征
患者确诊时的组织病理学类型:高级别胶质瘤6例,胶质母细胞瘤3例,间变性节细胞胶质瘤4例,弥漫中线胶质瘤3例,高级别神经上皮性肿瘤1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例,间变性星形母细胞瘤1例。所有患者经分子病理检查确定存在BRAFVE突变,其他分子病理学检查由所在机构进行。对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病理检查进行中心审查,确定了高级别胶质瘤和BRAFVE突变的诊断。分子检测结果如下:CDKN2A/B纯合性缺失9例(9/17),H3K27M突变4例(4/11),TERT启动子突变2例(2/12),EGFR突变1例(1/14),ATRX突变1例(1/13)。在15名可进行DNA拷贝数分析的患者中,9名患者存在明显拷贝数改变,包括7号染色体多倍体、10号和22号染色体改变(各5名患者)。
图2:A:整个队列的无进展和总生存率;B:根据CDKN2A/B状态的无进展生存率(n=17);C-D:历史队列中BRAF突变型和野生型患者的PFS和OS对比;E-F:本研究和历史队列中BRAF突变型患者的PFS和OS对比。
3、不良事件
9名患者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为疲劳、皮肤毒性和腹泻。未出现4级或5级毒性反应。4名患者出现3级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体重减轻、疲劳、光敏反应。其余1-2级不良反应包括发热、皮疹、脱发、腹泻和甲状腺功能减退。1名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2名患者减量。
4、疗效和预后
11名患者接受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治疗,5名患者接受维莫非尼单药治疗,3名患者接受达拉非尼单药治疗。14名患者在开始接受靶向治疗时存在可评价的病灶。最佳疗效为CR2例,PR6例,SD4例,PD1例。另1名患者报告达到PR但未能提供影像学检查数据。客观缓解患者达到最佳反应的中位时间为2.5月(1.5-11月),9名患者中的8名最佳反应的持续时间≥6月,具体详见表1。所有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3年(0.3-6.5年),估算的3年和5年PFS分别为65%和44%,3年和5年OS均为82%(图2A)。在统计截止时,11名患者继续接受靶向治疗,中位治疗时间为25月(4-73月)。3名患者出现疾病进展,1名患者考虑放射性坏死可能并更改治疗方案。另有4名患者因结疗或药物不良反应停止治疗,其中3名患者出现肿瘤复发,1名患者在结疗后14月无病生存(图3)。
是否存在转移、手术切除范围以及接受单药或联合治疗等因素与患者生存无关。存在或不存在CDKN2A/B纯合性缺失的患者PFS也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在首次手术后存在残余肿瘤的13名患者中,客观反应率达到69%,接受肿瘤全切的患者在靶向治疗后均保持长期的无瘤生存,其中1名患者在治疗14月后怀疑放射性坏死而改变治疗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在7名肿瘤复发或进展的患者中,3名患者出现在停止靶向治疗之后(图3)。
图3:患者生存情况的Swimmer’splot分析
5、与历史对照组的比较
研究者收集了既往研究中BRAF突变型pHGG患者的生存数据。共有名可获取BRAF突变状态和PFS的患者,其中BRAF突变型28例,BRAF野生型例。BRAF突变型和野生型患者的3年PFS分别为17%和18%(图2C),3年OS分别为57%和30%(图2D)。将既往三项研究中35例BRAF突变型pHGG的生存数据与本研究进行对比,本研究和既往研究中18个月的PFS分别为83%和42%(p=0.),18个月的OS分别为82%和44%(p=0.03)(图2E-F)。
本研究中CDKN2A/B缺失的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历史对照,18个月PFS分别为89%和14%(p=0.),3年OS分别为88%和21%(p=0.04)(图4A-B)。CDKN2A/B野生型患者的PFS和OS也较历史对照更长,但无统计学意义(图4C-D)。本研究中H3野生型的患者预后优于历史对照,18个月PFS分别为86%和43%(p=0.02),3年OS分别为%和50%(p=0.04),而本研究中H3突变型患者未达到中位PFS和OS,因数据较少无法比较(图4E-F)。
图4:A-B:本研究和历史对照组中CDKN2A/B纯合性缺失患者的PFS和OS;C-D:本研究和历史对照组中CDKN2A/B野生型患者的PFS和OS;E-F:本研究和历史对照组中H3野生型患者的PFS和OS。
讨论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存在BRAF突变的pHGG患者接受一线靶向治疗的疗效。大多数患者在接受BRAF抑制剂±MEK抑制剂治疗后疗效持久,且预后明显好于历史对照患者,18个月PFS和3年OS均超过80%。值得注意的是,在7名肿瘤复发/进展患者中有3名患者是在停药后出现,提示长期维持性靶向治疗的重要性。另外,靶向治疗的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可控,减量或停药的患者较少。
本研究发现,BRAF突变的pHGG最常共存的分子遗传学改变是CDKN2A/B纯合性缺失,可见于约50%的患者。CDKN2A/B纯合性缺失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是不利预后因素,如pLGG、室管膜瘤、IDH突变型胶质瘤。特别是本研究中4名患者在确诊HGG之前曾被诊断(或怀疑)为低级别肿瘤而进行长期随访观察,这强调了存在CDKN2A/B纯合性缺失的肿瘤有恶性转化的风险。另外,有4名患者同时存在H3K27M突变,这在既往研究中较少见。以上患者的最佳疗效为2例PR,2例SD,但其中1例PR患者迅速出现疾病进展。因此,同时存在BRAF突变的弥漫中线胶质瘤患者也可能从靶向治疗中获益。另外,2名患者病情迅速恶化,其中病例1存在H3K27M突变,病例13存在EGFR激活突变,这提示上述分子遗传学改变可能与肿瘤耐药相关,需进一步研究。
与既往治疗方案相比,一线靶向治疗对存在BRAF突变的pHGG患者疗效明显更优。且部分患者可达到疾病的长期缓解。另外,存在不利预后因素的患者,如未全切、肿瘤播散转移、存在CDKN2A/B纯合性缺失或H3K27M突变者也能从上述治疗中获益。本研究的主要缺陷是样本量较少,难以进行更加细化的统计分析。COG开展的II期临床研究(NCT)有望进一步探索一线靶向治疗的疗效。目前,pHGG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有限,本研究数据为采用超说明书靶向治疗提供了数据支持,并且本研究支持靶向用药应持续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
参考资料:TomRosenbergetal.UpfrontmoleculartargetedtherapyforthetreatmentofBRAF-mutantpediatrichigh-gradeglioma.Neuro-Oncology.
编译:赵赤
审校:张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