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丰硕2023年获批国产创新药治疗领
2025/2/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国产创新药大丰收!获批国产新药数量创新高
年,我国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迈入第八个年头。随着疫情影响的消退,药品审评审批节奏恢复正常,国产创新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丰收。据药融云数据库统计,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了82款新药(不包括新增适应症、新剂型、生物类似药),创下近年来新药获批数量的历史新高。
这一年,39款国产新药成功获批,涵盖了小分子、抗体类、细胞疗法、融合蛋白、血液制品以及疫苗、中药等多种药物类型。这些新药针对的疾病领域广泛,包括肿瘤、自身免疫、消化、心血管、感染等。
从治疗领域分布来看,年获批的国产1类新药主要集中在肿瘤领域、消化系统领域和内分泌系统领域。其中,抗肿瘤药的获批数量最多,占据了半壁江山。其次是消化系统与代谢药,第三为血液和造血系统用药。
年获批的国产新药(部分展示)
图片来源:药融云中国药品审评数据库
在审评方式上,有7款国产1类新药通过优先审评审批方式获批上市,其中包括4款化学药品和3款治疗用生物制品。这些药物在临床试验阶段就表现出卓越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国家药品监管部门的认可。
从获批企业来看,恒瑞医药凭借其自主研发和引进的实力,有3款新药获批。贝达药业和信达生物也各有2款国产新药获批。此外,多个生物技术公司也实现了首个上市的1类新药的突破,包括驯鹿生物、迪哲医药、合源生物等。这些企业的成功不仅体现了我国药品研发实力的不断提升,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近70款新药获批新适应症,PD-1/L1单抗药物最多除了首次获批的新药,药融云数据库显示,年还有近70款新药在中国获批新适应症(不含疫苗和诊断类产品),这些新适应症的研发涵盖了多个疾病领域,从常见病到罕见病,充分展现了我国药品研发的全面性和创新性。
获批新适应症的新药中,小分子药占比约63%,生物药占比约为37%。小分子药主要涉及小分子酪氨酸酶抑制剂、BTK抑制剂、JAK抑制剂、CDK4/6抑制剂和SGLT2抑制剂等类型。生物药则涵盖抗PD-1/L1单抗、CD38单抗、抗IgE单抗等。
其中,抗PD-1/L1单抗类药物的新适应症数量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类药物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患者自身的抗癌能力,为癌症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在年,多款抗PD-1/L1单抗药物成功扩大了适应症范围,覆盖了更多类型的癌症,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例如,康方生物/正大天晴、复宏汉霖、恒瑞医药、百时美施贵宝和阿斯利康等公司的10款抗PD-1/L1单抗获批新适应症,覆盖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尿路上皮癌、肝癌、胃癌、食管癌、淋巴瘤、胆道癌以及MSI-H或dMMR成人晚期实体瘤等领域。
乌帕替尼缓释片上市时间轴及研发现状查询
图片来源:药融云全球药物研发数据库
除了抗PD-1/L1单抗类药物,JAK抑制剂也成为新适应症研发的亮点。这类药物通过抑制JAK激酶活性,治疗多种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年,多款JAK抑制剂成功获得新适应症批准,进一步扩大了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范围。比如艾伯维的乌帕替尼缓释片、礼来的巴瑞替尼片和诺华的磷酸芦可替尼片,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强直性脊柱炎、重度斑秃的系统性治疗和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新适应症。
此外,还有多种创新疗法获得新适应症批准,如拜耳的雄激素受体抑制剂达罗他胺、诺诚健华的BTK抑制剂奥布替尼、诺华的CDK4/6抑制剂瑞波西利、基石药业的RET抑制剂普拉替尼、绿叶制药的GnRH激动剂戈舍瑞林微球以及亚盛医药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剂奥雷巴替尼等。
总结而言,年国产新药适应症的研发与审评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药企的不懈努力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药品研发将继续走在创新与突破的道路上,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与福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