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刚满月,我查出了癌它离年轻人越来
2018-5-2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
得了癌症,并不意味着失去一切希望。
”这句话,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的女医生邱妙珍曾对患者说了无数遍,鼓励他们勇敢抗癌。万万没想到,有一天,这一句话,她要说给自己听。
那时,她不满28岁,当肿瘤医生六年余,当妈妈仅仅一个多月。
在第23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到来之际,4月16日,邱医生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讲述了五年前刚确诊时的这段心路历程,希望能给病人一些启发。
近年来,肿瘤年轻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今年以来,平均每周都有1名以上的20岁-30岁的女性,在邱妙珍的科室被确诊为胃癌和肠癌。相对疗效较好的肠癌来说,胃癌的恶性程度更高,治疗效果不佳。
“在肿瘤面前,不要以为年轻是‘护身符’。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预防肿瘤的高危因素,做好早期筛查非常重要。”她提醒,即使得了肿瘤,也要坚信,只要不放弃,生命依旧有晴空。
医生变患者:确诊时她痛哭失声
年3月份的一天,生下儿子还不到两个月的邱妙珍如约去做产后B超复查。因为遇到大学同学,在她的提醒下,邱妙珍顺道做了甲状腺和乳腺的B超。
拿到B超结果的那一刻,她的眼泪哗哗地掉下来,找到没人的角落,独自来就诊的她痛哭失声。
“那时,我已经当了六年的肿瘤医生。工作中跟无数刚确诊的病人说过‘有了肿瘤也没关系,要坚强乐观地面对。’但是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依旧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也瞬间明白了患者的感受。”
她说,尽管从职业的角度,她清楚地知道甲状腺癌的预后很好,可以根治,但还是难过,不明白为什么癌症会找上自己,“我还这么年轻,我刚刚生了儿子,工作刚刚稳定...”
她回忆,在确诊癌症之前,自己没有任何不良生活习惯:不吸烟、不喝酒,虽然工作辛苦,但是作为年轻人,她觉得“hold得住”。
唯一可能的患癌风险,或许来自职业。甲状腺对放射性敏感。在和刚刚做完核素检查的患者的接触中,医生理论上有可能受到“放射污染”,但理智告诉她,那是极其微弱的。
“只能说,人生有太多事无法用道理来解释。按照热播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说法,这或许是我应该经历的‘劫’。”邱妙珍很快接受了从“肿瘤科医生”到“肿瘤病人”的身份转变,但她不甘心向肿瘤屈服。
抗癌之路上她做了这些事
“疑似恶性肿瘤、年轻、哺乳期”这三个关键词叠加在一起,邱妙珍毫不犹豫,尽快开始抗癌治疗。第一步是,弄清楚肿瘤是恶性还是良性的。
作为一个潮汕姑娘,全家只有她一人是医生,邱妙珍默默地消化了肿瘤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回到家中,还要安抚忧虑不已的老公和父母。
让她感动的是,一听说她患病,远在潮汕的姐姐立即赶来帮忙照顾她和小宝宝。亲人的关爱,给了她莫大的支持。
拿到检查报告十天后,医院做了右半甲状腺切除术。“麻醉醒来,家里人告诉我术中冰冻病理活检显示肿瘤是恶性的时候,我内心波澜起伏。”她说,因为在那一刻之前,她仍抱着希望,希望肿瘤是良性的。
幸运的是,邱妙珍摘除的恶性肿瘤因发现得早、干预得及时,没有侵犯周围淋巴,手术后仅需要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并不需要做碘化疗。
接下来,她每年定期复诊,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再也不会因为觉得“自己年轻”,就对肿瘤和其他疾病掉以轻心。
年轻病人问她:化疗期间能否同房?
目前,邱妙珍顺利地度过了“病后五年”这道坎。“肿瘤复发转移的高峰在前5年,一般认为过了5年,肿瘤就治愈了。”身为人母的她依然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她说,患病的经历让她对病人们的感受有了新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