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纤溶系统的刻度表
2017-3-2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一、D-二聚体的生理学特性
1.1D-二聚体的生理学背景
1.2D-二聚体的生成
二.D-二聚体较PDF测定的优势
三.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3.1D-二聚体临床应用综述
3.2D-二聚体在深静脉栓塞及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3.3D-二聚体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中临床意义
3.4D-二聚体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3.5D-二聚体在妊娠高危症与先兆子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3.6D-二聚体在血栓形成过程及溶栓治疗的监测中的临床意义
3.7D-二聚体在肝硬化和肝癌的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3.8D-二聚体对肿瘤辅助诊断的临床意义
四.D-二聚体检测测方法
五.D-二聚体的检测的影响因素
六.BIO-TOP公司D-二聚体检测的独特优势
七.参考文献
一、D-二聚体的生理学特性
1.1D-二聚体的生理学背景纤维蛋白溶解系统(fibrinolysissystem)是人体最重要的抗凝系统,由4种主要部分组成:纤溶酶原(plasmingen)、纤溶酶原激活剂(plasmingenactivator,如t-PA,u-PA)、纤溶酶(plasmin)、纤溶酶抑制物(plasminactivatorinhibitor,PAI-1,antiplasmin)。当纤维蛋白凝结块(fibrinclot)形成时,在tPA的存在下,纤溶酶原激活转化为纤溶酶,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开始,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凝结块形成各种可溶片段,形成纤维蛋白产物(FDP),FDP由下列物质:X-寡聚体(X-oligomer)、D-二聚体(D-Dimer)、中间片段(Intermediatefragments)、片段E(FragmentE)组成。其中,X-寡聚体和D-聚体均含D-二聚体单位。
1.2、D-二聚体的生成在各种病理和生理状态下,凝血系统的激活导致Fb的生成,而Fb的生成又可激活纤溶系统,引起纤溶酶(plasmin,PL)的生成和Fb的降解。在交联Fb的降解过程中,生成了一系列的特异降解产物,其中包括D-二聚体(图1A,1B)。
凝血系统的激活导致凝血酶生成,凝血酶结合于纤维蛋白原的中央结构域,释放纤维蛋白肽A(FPA)和纤维蛋白肽B(FPB),生成纤维蛋白单体和多聚体。在活化FXIII的作用下,生成交联的纤维蛋白。纤溶酶降解交联纤维蛋白,生成多种交联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bDPs),其中包括D-二聚体和其它的片段。
图1D-二聚体的生成和来源(1A)
图1D-二聚体的生成和来源(1B)
二、D-二聚体测定较FDP测定的优点
FDP、D-二聚体两者对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都有重要意义,可作为血管内凝血,纤溶和血栓形成的标志物。但是D-二聚体的检测较FDP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呢?
D-二聚体可作为溶栓效果的定量监测指标,而FDP(纤溶蛋白/原降解产物)可来自纤维蛋白原,且在原发性纤溶中也升高。因此后者不能作为溶栓效果的定量指标。
对DIC患者进行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定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测定,其中只有D-二聚体能正确反映体内溶血酶和纤溶酶活性,FDP测定虽然较敏感,但FDP作为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对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无鉴别诊断意义。
D-二聚体或FDP测定都可作为纤溶活性增强的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例如DVT、DIC肾功能、衰竭及溶栓疗效判断。理论上,DIC说明纤溶形成的小碎片对FDP检测法不敏感,而D-二聚体试验较之敏感。因此某一具体测定方法在疾病后中的敏感性尚有待临床资料的结论。
D-二聚体可采用血凝标本(血浆),而FDP是能采用血清标本。后者受血清制备是否完全的影响。
三.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3.1、D-二聚体检测临床意义综述
D-二聚体是凝血酶及因子XII作用的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降解作用降解作用后的终末产物,血浆D-二聚体含量增高表明体内有血栓形成及溶解发生,可以作为无创伤性的体内血栓形成的指标。同时由于非交联的纤维蛋白(如蛇毒类凝血酶作用时)和纤维蛋白原在纤溶酶的降解作用下所产生的降解产物为非交联的碎片E、D、X、Y,而不形成交联的D-二聚体,因此,D-二聚体的检测又可以作为原发性纤溶与继发性纤溶的鉴别试验。二十年来,在排除深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和肺栓塞(PE)上,D-二聚体检测已获得广泛的应用。另外D-二聚体出现在继发性纤溶中,对其他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脑血管疾病、肝脏疾病及恶性肿瘤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作为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3.2.D-二聚体用于深静脉栓塞(DVT)及急性肺栓塞(PE)诊断
D-二聚体检测用于排除DVT静脉造影是最早应用的诊断DVT的方法,现任仍是诊断DVT的金标准。但是静脉造影价格昂贵,且具有侵袭性,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临床医生和患者都不太愿意采用。另外.许多基层医疗单位也没有作静脉造影的设备。日前应用较多的是一些非侵袭性的诊断方法,如静脉加压超声(CUS)或:维扫描(DS)。非侵袭性方法比静脉造影伤害性小,也更为方便,但仍然比较昂贵,并且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操作。由于在非侵袭性方法诊断为阴性的患者中,约20%的患者在随访中发生VTE,所以进行连续的动态系列检测是必要的。但这不仅更增加了医疗费用,也增加厂患者的焦虑,因为他们无法在5天内得到明确的诊断结果。由于D-二聚体检测安全简单、快速、经济、敏感性高。尤其是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了经典ELISA法对DVT的NPV可达%,各种新型的快速D-二聚体检测方法对DVT也高度敏感。图2总结了各种D-二聚体检棚方法诊断可疑DVT的特性。可以看出,如果采用D-二聚体在人群小大规模筛选和排除DVT,可以极大地节省时间和经费。因为只有当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高于临界值时,才有必要采用更特异的超声波检查。
图2D-二聚体检测诊断可疑DVT或PE的特点
3.3D-二聚体在DIC检测中的临床意义
可以进行DIC的早期诊断。由于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筛选检查。
此外,D-二聚体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DIC的严重程度。DIC患者的D-D水平高于DIC前状态(pre-DIC)患者的水平,后者的水平高于正常人。
D-二聚体测定是一种新的DIC诊断试验,它是由于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以及激活Ⅷ因子交联纤维蛋白时形成的一种新的抗原,它是纤溶酶降解交联的纤维蛋白时的结果,能特异性反映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并可同时反映凝血酶及纤溶酶的生成,D-二聚体水平增高即表明体内有纤维蛋白血栓形成和纤溶发生。检测D-二聚体水平,因其为继发性纤溶的佐证,对诊断DIC帮助甚大。在DIC的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的定量连续检测,可作为纤溶状况的监测指标,有助于临床诊断、判断治疗效果及预防患者病情的恶化。
图3DIC中Fb特异的降解产物(1)
图4DIC中Fb特异的降解产物(2)
3.4D-二聚体在心血管疾病的意义
D-二聚体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关,也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复发的预测指标。
研究发现,在没有心血管疾病症状的患者中,有颈动脉损伤、且有高度血栓形成可能性患者的D-二聚体明显高于没有颈动脉损伤的患者,也高于有颈动脉损伤,但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比较低的患者。同样,在有心血管疾病症状的患者,如高血压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并且发现,D-二聚体水下的升高与血浆脂蛋白(a)水平成正比。多元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和脂蛋白(a)都分别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影响因子。
另外,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后预测是否复发也有重要价值。心肌梗死后,如果患者的D-D水平持续偏高,复发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此预测价值存在性别差异,只有在男性患者中才有意义,其原因尚未明了。
3.5D-二聚体在妊娠高危症与先兆子痫诊断的意义
正常妊娠后期的生理性高凝状态下,D-二聚体水平增高,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孕妇女(p0.05),但低于妊高征孕妇(p0.05),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妊高征患者高凝状态的诊断、疗效检测和预后判定有重要意义。
3.6D-二聚体在血栓形成过程及溶栓治疗的监测中的意义
由于血管壁的损伤、血小板的激活、凝血机制的亢进及血流状态的变化,使循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在心脏或血管内形成异常凝块,堵塞部分或全部血管腔,导致血栓栓塞。D-二聚体含量升高的检出率为25%,在疾病的急性期升高幅度大,2周后有所下降,表明D-二聚体水平的波动与病程密切相关,能反映出纤溶酶的活性,可以作为观察溶栓疗效的一个特异性指标。深静脉血栓形成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性检查。因此,有效的筛查试验显得尤为重要。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时,血浆D-二聚体含量检测是DVT筛查的有效手段,可作为监测溶栓药物的疗效判断指标。临床实践证明D-二聚体检测是DVT筛查的有效手段。静脉造影确诊为DVT的病人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所以临床上怀疑为DVT时如果血浆D-二聚体测定结果正常,可基本排除DVT的诊断,从而避免了做静脉造影检查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危险。因为DVT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出现的比较早,对临床早期作出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7D-二聚体在肝硬化和肝癌诊断中的意义
在肝脏疾病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国内文献报道,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肝硬化、肝癌各临床分期患者明显增高,病情及肝功能损害程度越重,血浆二聚体含量越高,肝硬化与肝癌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故对肝硬化与肝癌的鉴别诊断意义不大。肝病出现出血倾向的原因较多,除肝功能损害、产生凝血因子减少外,与纤溶亢进也有一定关系。提示纤溶亢进,可能是一种隐匿型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过程。其机制可能是肝病患者在病情发生发展过程中,肝细胞不断发生坏死和再生,体内存在病毒和(或)抗体复合物易致血管内皮受损,造成纤溶抑制活性过低及对纤溶酶类激活物清除障碍,多种凝血因子减少及D-二聚体增高。恶性肿瘤细胞具有高水平的纤维蛋白溶酶激酶的特征,此酶可诱发局部纤维蛋白溶解,使血浆D-二聚体增高。所以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肝脏疾病的诊断、预后判定是较有价值的试验指标。
3.8D-二聚体对肿瘤辅助诊断
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栓发生率约10-30%,其中以腺癌并发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其中包括胰腺癌、支气管与肺癌、胃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恶性组织细胞瘤。癌症患者术后血栓(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可高达50%,其中90%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肿瘤细胞内容物中有一种高糖物质,结构类似组织因子,在代谢过程中可以显著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肿瘤,而形成的血栓多为静脉血栓,少数为DIC。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病人是否伴有DIC和血栓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四.D-二聚体检测测方法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有多种,主要是基于胶乳凝集原理的定性或半定量试验以及基于ELISA原理的定量测定,还有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
对于用于排除诊断VTE的D-二聚体检测方法而言,下列几个指标非常重要:①敏感性;②特异性;③阴性预测值(NPV):即当D-二聚体水平低于临界值或为阴性时,患者确实不患VTE的可能性;④阳性预测值(PPV):即当D-二聚体水平高于临界值或为阳性时,患者患VTE的可能性。其中D-二聚体检测方法对VTE的敏感性和NPV是评价该方法至关重要的指标。以下就几种测定方法做一简单的比较。
方法学
单份标本检测
快速
定量
敏感性
特异性
纤典血浆胶乳法
(classicallate)
+
+
-
-
+
自身红细胞凝集法
+
++
-
-
+
经典ELISA
-
-
+
+
-
快速ELISA法
(VIDASD-D)
+
+
+
+
-
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
+
+
+
+
+
表1经典与新型快速D-D检测方法的比较
五.D-二聚体的检测的影响因素
抗凝治疗能引起D-二聚体的假阴性,既往血栓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新近发现血栓的患者水平,小血栓的D-二聚体水平低于大血栓。因此,有一些时间校长的小血栓会出现亚临床表现或阴性的D-二聚体结果。另外,D-二聚体对远端血栓的敏感性低,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D-二聚体也可能出现假阴性。
由于D-二聚体对VTE高度敏感,但特异性较差,人们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假阳性问题上。对检测D-二聚体有几个不同的方法。医院实验室做的定量分析,而那些定性分析一般用于床旁检测。D-二聚体浓度升高可见于老年人,假阳性可见于风湿因子(一种见于患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蛋白)水平升高的患者。还有一些物质,如高甘油三脂,脂肪血症(血液中的大分子脂肪,一般由于病人测试前进食过分油腻的事物引起),和胆红素及不正确的采集和操作造成的溶血都会造成假阳性
另外,一些生理因素也可影响D-二聚体水平,如年龄和妊娠等。老年人D-二聚体水平有所升高,与年轻人相比有显著性差别。在30-39岁组,D-二聚体对VTE的特异性为72%;而在80岁以上患者,特异性降至9%。另有两组研究显示在70岁以上患者,D-二聚体对VTE的特异性仅为14.3%和8.I%。妊娠妇女D-二聚体水平也升高,且双胎妊娠升高的更明显。因此,在分析D-二聚体结果时,应考虑这些可能的影响因素。
六..BIO-TOP公司D-二聚体检测试剂盒的独特优势
6.1独特的胶乳增强的免疫比浊法,在nm进行比色,保证了反应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图5抗原抗体反应示意图—普通免疫比浊法
图6抗原抗体反应示意图—胶乳免疫比浊法
6.2、与知名血凝仪对比试验,二者相关性极好。
图示方法学比对相关性图
6.3、可以直接上全自动生化仪和全自动血凝仪检测,方便用户选择;
6.4、合理的试剂比例,R1:R2=3:1,使每毫升的测试人份数最多,将大大节约您的科室成本!
6.5、试剂的缓冲体系更接近中性,这样使试剂具备更优异的开瓶稳定性,同时也更加保护您的爱机!
八.参考文献
[1]陈慧芬,吴瑞庭,邵慧珍.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中测定的临床意义[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4(3):-.clin-lab.北京白癜风治疗专科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需要花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