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地球灾难的七大科学推断
2017-3-2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英国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本月初提出,要警惕人工智能科技的过度发展,防止人工智能科技失控并超越人类智慧,最终破坏整个星球。一时间,有关地球毁灭的推测等相关话题再次被一些媒体炒热。
事实上,这一话题并非只出现在荧幕中或网络上。科学家对毁灭地球的各种可能性都有科学研究与推算。相比一些网络言论的危言耸听,学界用理性思维和数据验证讲述各种可能性和发生率。以下是关于地球灾难七大可能,排名不分先后,仅供看官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
小行星
太阳系内分散着数以亿计残片碎块,小至鹅卵石大小,大至直径上千公里。客观事实是,这些星体隔三差五就会撞击地球,当然,“三”和“五”可能是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亿年。恐龙灭绝的原因据信是大约万年前,一个星体坠落在墨西哥海岸,在全球范围引发寒冬;而年导致俄罗斯西伯利亚数以百计平方公里森林毁灭的通古斯大爆炸,据信也是一个小星体撞击的结果。名英国科学家呼吁建立全球预警系统,对正在飞往地球的星体进行研究和预警。
可能性: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可能性极低,但总有一天会发生。小行星撞击地球并毁灭地球所有生命发生的频率大概是30亿年一次,不过,但凡遭遇一次与毁灭恐龙那次规模相当的小行星撞击事件,人类文明甚至人这一物种都可能被彻底消灭。
人工智能
按照霍金的说法,人工智能科技在初级发展阶段的确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不过要警惕其过度发展,因为得到充分发展的人工智能或许预示着人类最终被超越。他说,某一天,机器将可能以不断加快的速度重新设计自己。人类则受制于生物进化速度,无法与其竞争,最终被超越。“短期来看,人工智能产生何种影响取决于谁在控制它。而长期来看,这种影响将取决于我们还能否控制它。”在霍金之前,一些科学家就指出,在数十年后,人类就可能遭遇这种情况。科学界把这种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慧的转折点命名为“奇点”。
可能性:不详。但或许某一天,智能化的机器会产生思维,从“人类让它干什么它就干什么”转变为“它自己主动想干什么”。可以乐观推断,即便到了那一天,机器恐怕也不想毁灭它自己也赖以生存的地球。
疫情
基因变异引发全球疫情并威胁全人类,这种可能性或许是所有威胁中最有可能在短期内发生的情况,因为它最合乎情理。以埃博拉疫情为例,之所以没有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是因为埃博拉病毒的传播能力有限。而一旦这种病毒发生变异,无论是自然变异还是人工变异,都有可能加速病毒传播,扩大传播范围。如果病毒可以经空气传播,可以潜伏在病体内数周时间并不表现出任何症状,其杀伤力将成倍增加。如果这类病毒被恐怖组织利用,则可导致人类劫难。
可能性:基因变异存在引发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可能性。如果有人刻意利用,可能性会成倍增加。即便是刻意使用一些“常规病毒”,例如禽流感,也可能导致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受害。
核战争
尽管有相关军备控制条约,现阶段仍有超过1.5万枚核弹头掌握在大约9个国家手中。从理论上讲,这些核弹头可以把地球上的现有人口毁灭多次。即便是小规模核战争,也可能引发大范围破坏。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模拟研究印度与巴基斯坦发生地区核战争对全球的影响,结论显示,如果在南亚引爆一枚爆炸力倍于广岛“小男孩”原子弹的核弹,将使全球气温下降1.2℃并持续10年。
可能性:无法预测发生核战争的可能性,但一旦发生,其影响力势必超越战争的范围。一旦动用核武器,战争的规模将远远超越战争的边界,并且会对经济、气候、人口等人类文明和地球自然的诸多方面产生绵延多年持续影响。
粒子对撞机
粒子对撞机灾难理论由德国科学家奥托·勒斯勒尔提出,他认为,虽然粒子对撞实验室的研究对医学等多领域有积极意义,但一旦误操作,可能引发灾难。在理论上,如果用金属粒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对撞,可能产生类似黑洞的高密度物质,这种黑洞可以在瞬间吞噬实验室乃至整个地球。
可能性:理论上存在,但实际可能性几乎为零。
模拟理论
“模拟理论”是由英国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院院长、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新近提出的一套学说。这套理论提出,人类到底是生存在一个真实的“现实”中,还是模拟出来的“现实”中。换言之,人类现在的所有意识、行为、活动都处于另一个超人类智慧的控制下。我们不希望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超越人类智慧,但也许正有另一种超越人类智慧的智慧正在控制着我们,并且不希望人类智慧超越它们的智慧。
可能性:不详。依照“模拟理论”,人类可能生存在另一种智慧的控制下,就像是那种智慧正在玩的电脑游戏。如果某一天那种智慧不想玩了,人类也无能为力。
气候变化
几乎所有的科学家眼下都承认,温室气体排放正在对地球气候产生负面影响。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几乎肯定地预测出全球变暖的趋势,虽然这不意味着地球末日,却会非常现实地影响大批人口。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不仅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产生毁灭性影响,还会使人类文明、经济、农业等领域产生转折性变化。
可能性:全球变暖几乎是正在发生并且肯定会持续相当长时间的现实。但与其他灾难不同,至少人类有机会去做些什么,来阻止这种灾难发生的时间和强度。(据《渤海早报》)
超级人瑞并无长寿基因
据“中央社”近日报道,美国研究发现,人活到极高年龄,并没有共同的长寿基因特征规律,这可能涉及许多因素。
研究“超级人瑞”的科学家说,他们为17名岁到岁的人瑞进行基因组测序,试着判断他们是否拥有能跻身“超级人瑞俱乐部”的基因特征。全球目前只有75人拥有超级人瑞俱乐部会员资格,几乎都是女性。
美国斯坦福大学发育生物学和遗传学教授史徒华金说:“这揭开了探索超级长寿关键基因的序幕。”他的研究刊于科学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
能如此长寿,答案没那么简单。研究人员说,这项研究并没有在超级人瑞身上发现共通的基因特征,但倒是强化了一个观念:活到极高龄可能牵涉了许多因素。
金教授说:“我们本来希望可以找到长寿基因。我们很失望。”
这项研究首次以多名超级人瑞的基因组作样本。金教授说,之前的3次研究只有参考一两名超级人瑞的基因组。
研究对象包含16名女性和1名男性,他们都来自美国,其中15人为白人,另外两人分别为非裔和拉丁裔。自研究开始以来,他们都过世了。
金教授说,他相信人能活到极度高龄是因为有着基因帮助,可能并非只是能在某些人身上延缓老化过程的单一基因变异那么简单。
和美国老人医学研究组织及其他研究人员一起合作的金教授表示:“这些超级人瑞有不同的生理时钟,让他们长期维持高效能。我们想知道他们拥有什么,很显然是基因的问题。”
其中一名超级人瑞丹玛克担任小儿科医师直到岁,岁辞世。
金教授说:“她思绪敏锐,也能独立工作,所以我想她应该比我们其他人拥有较慢的生理时钟。”
金教授补充说:“研究结果指出,基因影响一定是复杂的。每个超级人瑞身上一定有许多、或者不同的基因,让他们拥有能活到极度高龄的优势。”
金教授说,17名超级人瑞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健康习惯能解释他们长寿的原因。他说,这群人并没有特别健康的饮食或运动习惯。
金教授补充说:“他们约一半的人会抽烟。”
年出生、岁的日本人大川美佐绪是世界纪录认证最老的人。她今年在大阪过生日时,将她长寿的原因归功于寿司和睡眠。
(据新华网)
同性恋系天生
外媒称,对对同性恋双胞胎所做的基因分析提供了迄今最有力的证据,证明同性恋生来就是同性恋。该研究将喜欢男人的性取向和人类基因组的两个区域(一个在X染色体上,一个在8号染色体上)明确地联系到一起。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近日报道,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是生物学因素而非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决定了一个人是否为同性恋,上述研究对这一结论有重大贡献。在乌干达等一些国家,同性恋仍被视为犯罪,而一些宗教团体则认为同性恋者可以在接受“治疗”后变成异性恋。
研究带头人、美国北岸研究所的艾伦·桑德斯说:“这动摇了性取向是一种选择的观念。”
该研究在X染色体上挑出的区域被称为Xq28,最先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迪安·哈默于年识别出来,但在那之后,试图证明这一发现的研究未能得出一致的结果。该研究挑出的另一区域位于8号染色体中心的扭转处。被称为8q12的这个区域在年首次被标示出来。
这项最新研究的参与人数约是此前最大研究的3倍,意味着从统计学角度看,它要稳妥得多。
在过去5年中,桑德斯从个家庭的对同性恋异卵双胞胎处提取了血液和唾液样本。而哈默的研究只招募了40对双胞胎。
桑德斯的团队梳理了这些样本,观察了被称作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遗传标记的位置,并测量了研究中的男子共同享有每个SNP的程度。
全部名男子唯一明确共有的特征是,他们都是同性恋。由于这些双胞胎是异卵双胞胎,基因并不相同,因此一对双胞胎中的个体之间、双胞胎与双胞胎之间的发色、身高、智力等其他特征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同一遗传位置全部发现的任何SNP极有可能与性取向有关。
只有5个SNP比较突出,其中最常见的是位于X染色体的Xq28区域和位于8号染色体的8q12区域。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研究发现了两个“同性恋基因”。(据网易网)
全球每年50万癌症病例与肥胖有关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导致癌症的重要风险因素,全球每年新增成人癌症病例中,近50万病例的发病与患者超重或肥胖有关。
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英国《柳叶刀·肿瘤学》杂志上报告说,通过分析年以来世界各国人口体重指数以及年的癌症发病和死亡数据,发现在年全球新增成人癌症病例中,48.1万个病例与超重或肥胖有关,约占全球新增癌症病例总量的3.6%,其中39.3万个病例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
体重指数(BMI)是国际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计算方法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体重指数在25以上为超重甚至肥胖。
报告说,超重或肥胖体质者易患食道癌、结肠癌、直肠癌、肾癌、胰腺癌、胆囊癌,以及女性绝经后乳腺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研究表明,发达地区出现与肥胖相关癌症的比例较高,其中以北美最为突出,占当年全球新增与肥胖相关癌症病例总数的23%。
尽管亚洲国家出现与肥胖相关癌症病例的比例相对不高,但绝对数量仍相当可观。年,中国新增癌症病例中仅1.6%与超重和肥胖有关,但数量高达5万例。
数据显示,女性罹患与肥胖相关癌症的比例高于男性。年,全球新增女性癌症病例中5.3%与肥胖有关,其中近3/4为子宫内膜癌、结肠癌和乳腺癌;而男性患与肥胖相关癌症的比例仅为1.9%。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