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生命微来可期专场卫星会绽放202
2024/1/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第24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于年9月25日盛大开幕。北京基石生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基石生命)举办的“微来可期--微肿瘤PTC引领肿瘤精准治疗新突破”CSCO专场卫星会于9月27日圆满召开。本次会议医院副院长沈琳教授及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席建忠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医院姜丽岩教授、医院王殊教授及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席建忠教授担任主要演讲嘉宾,分享微肿瘤PTC药敏检测在肺癌、胃肠肿瘤、乳腺癌的最新临床研究及应用进展,并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建言讨论。
主席致辞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席建忠教授
席建忠教授代表基石生命向参与和支持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席教授表示微肿瘤PTC技术来源于临床,应用于临床。本次会议一方面跟大家分享微肿瘤PTC药敏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另一方面希望与各位临床专家们一起探讨,建立合作,加速微肿瘤PTC的临床转化。
医院副院长沈琳教授
沈琳教授指出目前在临床上真正实现精准治疗还存在一些问题,患者临床用药、临床转化研究以及抗肿瘤新药研发等方面都急需一个更加精准的临床前模型,微肿瘤PTC在这方面起到一个引领作用,不仅打破了以往体外肿瘤模型在临床应用方面的局限性,并已在肺癌、胃肠肿瘤、乳腺癌方面取得了令人惊艳的合作成果。
主题演讲
姜丽岩教授:微肿瘤PTC在NSCLC精准治疗中的应用和探索
姜丽岩教授受邀做题为《微肿瘤PTC在NSCLC精准治疗中的应用和探索》的主题演讲。姜教授表示,其团队与席建忠教授合作已有5年多,微肿瘤PTC药敏检测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应用中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果,有效验证了微肿瘤PTC预测肺癌患者临床用药疗效的准确性。姜教授介绍到PTC模型构建成功率高,经验证与原始肿瘤组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并且2周即可完成高通量的药敏检测,为临床提供了可行方案。姜丽岩教授还分享了两个临床案例:一例是男性低分化肺腺癌患者,临床采用含铂两药联合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PTC药敏检测结果显示此方案临床可获益,治疗一段时间后影像学检测结果显示疾病缓解;另一例是EGFR突变的肺癌患者,在临床用药前后的影像学检测结果显示吉非替尼无效,奥希替尼有效,此结果与PTC药敏检测结果完全一致。两个案例均表明PTC能够精准预测患者的临床用药疗效。
王殊教授:乳腺癌人源类肿瘤组织细胞簇的药物敏感性研究
王殊教授指出微肿瘤PTC技术在临床转化应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技术检测周期短,检测流程标准化,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体内肿瘤微环境的特性,经影像及病理评估显示PTC药敏检测结果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疗效的一致率为91.4%,可为乳腺癌临床决策提供理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此外,王殊教授还公布了一项II期多中心临床研究计划,从更严格、更专业、更全面的角度来验证PTC技术指导临床进行精准个体化治疗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她表示目前研究正在进行中,医院和专家同道加入。
席建忠教授:基于微肿瘤芯片研究肿瘤异质性和耐药性机制
席建忠教授进行了题为《基于微肿瘤芯片研究肿瘤异质性和耐药性机制》的精彩演讲。席教授表示,体外模型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石和平台,体外模型检测的准确性在临床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微肿瘤PTC模型涉及到的很多技术路线及核心参数都是在跟各位临床老师的合作中确定的,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建立与临床疗效评估匹配的药效测试方法。席教授指出,肿瘤微环境细胞对自组装过程和药物响应有影响,同一肿瘤组织培养的PTC含有4种以上形态差异的微肿瘤,再现患者肿瘤异质性特性。特征不同,药物疗效不同,微肿瘤模型是解析异质性机制的关键。此外,研究发现同一患者来源的不同微肿瘤对PD-1抗体治疗的响应不同。因此,可以利用基于微球的单细胞测序技术及影像学技术分析各成份的作用,分离研究与药物耐药性相关的细胞亚群,动态研究免疫治疗的异质性。席教授表示,微肿瘤PTC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可与其他多种技术融合运用,为精准医学研究,特别是分子机制研究方面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
专家建言
参与建言讨论环节的线上专家包括医院白雪教授、医院周雷教授、医院医院王达教授、安徽医院苏丽教授以及大连医院金实教授。
白雪教授表示,微肿瘤PTC是一个非常令人期待的创新性的模型,听了王殊教授对微肿瘤PTC技术在乳腺癌中应用的阐述,对多中心研究很感兴趣。白雪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