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七十年呼和浩特绘就多彩民生画卷今天
2025/4/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
全文字视频1条阅读需5分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呼和浩特经济快速发展,民生建设成绩斐然,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9月25日,呼和浩特市召开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民生保障工作新闻发布会。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目前,呼和浩特市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达到所,在校生总规模达到44.5万人,在校教职工4.1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1.98%,小学、初中入学率均实现%。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5%。通过实施中考“分招”政策,“择校热”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覆盖面达到47%,普通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2个百分点,提前实现了国家“十三五”时期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
为改善办学条件,呼和浩特市先后实施了校安工程、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全面改薄”等一系列重点工程,投资建设了一批新学校,全面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消除了“大通铺”、旱厕、学生宿舍卫生和淋浴设施短缺、食堂土灶台、火炉取暖等突出问题。健全了各级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制度,设立了专项补助资金,支持学前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
同时,大力推进教育扶贫,在经费保障、工程实施上向农村学校倾斜,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举措,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一条龙”资助体系,实现了所有学段、公办民办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全市落实学生资助资金24.96亿元,惠及学生.02万人次。
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市社会保险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目前,呼和浩特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自治区级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全覆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失业、工伤保险实现了市级统筹。
随着全民参保计划的实施,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截至年8月底,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0.92万人、62.89万人、60.28万人和45.97万人。
同时,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也在稳步提高。按照国家、自治区统一部署,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15连涨,月人均养老金由年的38元提高到.69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平比自治区高50元,月人均养老金达到.21元。失业保险金由年的30元提高到元。全市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
此外,开启了网上服务平台+手机移动客户端+社保自助服务终端+电话服务+综合柜员制“五位一体”的人社服务模式,全面兼容优化各项业务功能,做到了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
民生工作取得巨大成就
呼和浩特市自年建立了社会救助制度,经历了从城市到农村,从特殊群体到全体社会成员,从低水平、低层次到规范化、法制化的发展。
年城市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为82元/月·人,年增加到元/月.人,增长%;年农村低保保障标准为60元/月.人,年增加到元/月.人,增长%;年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为元/月.人、分散供养标准为67元/月.人,年分别提高到元/月.人,元/月.人,分别增长%和%。
年,呼和浩特市设立了第一所救济院,当时仅有20余个床位,只提供食宿。现如今,全市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29所,设置床位张。城镇“三无”人员供养标准每人每月元,分散供养人员人,供养标准每人每月元。70年来,社会福利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此外,呼和浩特市年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补贴标准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城镇每人每年元、农村每人每年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每人每年元,年全市统一标准,达到每人每年元,增长%。截止年8月,全市享受残疾人两项补贴人,其中:困难残疾人人,重度残疾人22人。
城乡居民健康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70年来的发展,舒适的就医环境、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和先进的诊疗服务水平,使全市的医疗服务能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呼和浩特市医院、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医院,医院、医院。新医院、医院10所。
目前,全市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自治区在内)所,注册执业(助理)医师人,注册护士人,编制床位张。按常住人口计算,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5.16人、拥有护士6.2人、拥有床位5.7张,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全市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口帮扶、名医工作室建设、组建医疗集团、医联体、医共体等新举措,构建了分级诊疗新格局。目前,家庭医生签约人口达万,建成城市医疗集团3个、专科联盟48个、紧密型医联体10个、医共体10个,设立名医工作室38个,覆盖全市家医疗机构。为解决偏远地区老百姓就医问题,建立了乡村医生巡诊制度,解决了个自然村2.77万人的医疗服务需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
在医改方面,呼和浩特市紧跟全国步伐,坚持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先后出台了40多项改革措施,通过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采购“两票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等举措,切实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
经过多年的发展,医疗信息化步入快车道。全市建成了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医院、医院、医院、乡镇卫生院的互联互通,目前汇集数据2亿多条。全市33家医疗机医院、医院和乡镇中心卫生院的远程医疗协作网。
全市全面推广电子健康码应用,截止目前,共发放电子健康码59万余张,医院累计用码万人次,居民平均每次就诊用码3.96次,使用电子健康码就诊正在成为青城居民的新时尚。
随着健康扶贫的深入开展,呼和浩特市落实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政策,形成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保险+专项救助基金”五位一体健康扶贫模式,贫困患者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对罹患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心病、胃癌、肺癌等25种大病贫困患者提供规范化治疗,累计救治约1.1万人、4.8万人次。全市实行布病、结核病免费治疗。
文旅事业长足发展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立足于发挥民族特色,打造了“春节、元宵节文化庙会”、“文化进社区”、“百人百组百万人带动工程”、“青城文化讲坛”、“社区乌兰牧骑”、“‘文化惠民、筑梦青城’万场群众文化活动”等一系列核心品牌组成的多层次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体系,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能见度和美誉度。
为推动全民阅读计划,打造“书香呼和浩特”品牌,呼和浩特市先后建设了22个图书分馆,39个流动站。在旗县建设了5个微型图书馆,全市部署了8台售借一体机,年到馆人次约万。
在旅游方面,按照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发展思路,呼和浩特市重点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出十大全季型项目,创新六大淡季业态,努力打造“塞外草原,四季青城—呼和浩特”旅游品牌形象。此外,呼和浩特市主动推出景区惠民措施,先后取消了将军衙署博物院、公主府博物馆和市博物馆等景区参观费用,还对昭君博物院实行了降价措施。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38家,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13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18家,国家2A级旅游景区7家;现有国家地质公园1处(老牛湾),国家湿地公园1处(哈素海),国家森林公园2处(乌素图、哈达门);现有星级宾馆饭店25家,星级农牧家乐66家,旅行社家,其中组团社36家,导游员余名。仅年,呼和浩特市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44万人次,同比增长11.89%;实现旅游收入.05亿元,同比增长21.72%,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2万余人,间接就业人数达12万余人。
丨本期来源:呼和浩特新闻网(记者闫鑫)、呼和浩特融媒体传播中心
丨本期编辑:张云飞
丨本期校对:苗露
丨本期审核:马健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呼和浩特新闻网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