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随想伤寒论读书临证
2024/3/2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桥梁
中西医学诊治疾病的模式存在一些差异,有人归纳为“中医辨证、西医辨病”,其实并非全然,翻看教材便会发现,当代中医书籍的目录也是以病名为纲的(比如黄疸、胃痛、水肿),似乎与西医教材无异。若细观时,中医根据症状特点对单个疾病分以不同证型,诸如气血不足、痰湿阻络、肝郁气滞…,再给出治则和方药,即为“辨证论治”,但每个病的证型大同小异,且致病因素中,外因不过“风寒暑湿燥火、金刃创伤等”,内因多为“情志过极、饮食劳逸”,分类似乎过于简练。反观西医教材,擅长对疾病进行分级分型,如心功能分级(NYHA、Killip、Forrrest)、肺癌分型(鳞ca、腺ca、大、小细胞肺ca…),细胞也要分出RBC、WBC、嗜酸、嗜碱…,脂肪乳有长、短链之分,DNA有内含子、外显子之别,分类的同时也是认识加深的过程,但是分类若过于精细,则在诊疗时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免顾此失彼;更有甚者,治疗用药时以“指标”为中心,而忽略了人的感受。
中西医学亦有相同相通之处,比如肝病结节/纤维化,中医认为初为气滞,不愈则易“气郁化火”,久之“火盛伤阴”,阴亏而成结节/纤维化,这样看来,可据此把肝结节分为三个阶段(中医视角),甚至将其癌变期归为第四阶段。把中医视角引入现代术语命名的其他疾病中,代谢性疾病一般是全身性的,糖、脂肪、嘌呤、淋巴液代谢异常会波及多个器官、组织系统,临床中常见到不同疾病实则为同一异常代谢问题的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糖肾、坏疽、周围神经病都是血糖代谢异常的后果;这些血糖、嘌呤、蛋白质代谢异常是诸多疾病的基本病因,和中医的“血瘀、气虚、痰浊”等证素相似,都是全身性疾病的病理基础,“异病同治”不仅是中医的法宝,也可以用于其他医学模式。
把两套医学术语进行交流沟通融合、为中西医学之间架起沟通桥梁、对宏观辨证和微观分子代谢机制进行整合,不仅有利于医学界的理论创新,更重要的是在疾病防治方面,有助于精准辨证分级分型,制定融合优化方案,有效缩短治疗周期、提升康复效果。举例来说,前庭性偏头痛是目前困扰医学界的复杂性疾病,症状多样,机制不甚清,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列出了几种假说:皮质扩散抑制、神经递质异常、三叉神经-血管功能异常、离子通道缺陷、中枢信号整合异常及遗传基因异常等,尚无任何一种假说可完全解释其所有症状,治疗起来也仅是对症处理;而中医对前庭性偏头痛进行辨证论治,大致分为以下几个证型:肝郁痰阻、化火动风、心脾两虚、肾精不足、阴阳失调等,治疗效果较为显著,究其原因:复杂性疾病需要强调宏观视角,辨证(病)分析时要抓主要矛盾,找出核心病机,也要兼顾其他病因、病机,治疗时既要疏通/阻断关键环节,还要多靶点、立体化干预,才能在疑难杂症面前不断创新。针对一个症状,不同的医学体系术语可能不一样,但是不同的证型和疾病假说却有相通对应之处,比如某个(些)基因变异引起离子通道异常可能对应着中医“痰饮”病机、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对应着“阴虚火旺”病机。
医学体系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代表着不同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对人和自然关系的一种深刻思考,我们在应用诸多医学体系时,不要刻意搞对立,要多包容、多融合,集中共同精华部分去攻克疾病、去实践创新,更好的推动生命健康领域向前发展。
王伟涛,陈正光
-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