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经胸导管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观察
2022-8-2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文献
今日分享一篇发表在ThoracicCancer杂志年的文献,通讯作者是医院内科的JunHyeokLim教授。
前言
癌症转移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不幸的是,大约40%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在诊断时就出现了转移。骨、肺、脑、肝、肾上腺是肺癌的常见转移部位,骨、肺、脑、肝、肾上腺的转移率、转移机制及临床意义已被广泛研究。然而腹部淋巴结转移(ALNM)也相对常见,但对其了解相对较少。
转移以不可预测的方式发展,但转移的一般机制已被广泛研究。肺癌经淋巴转移是一个重要的临床研究课题。最近,发现除区域淋巴结外的任何淋巴结转移被纳入第8版TNM分期系统的M描述。然而,淋巴转移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
我们目前对ALNM机制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事后分析或假设模型。胸导管分支的存在及其与胸内、腹腔和主动脉旁淋巴结的关系被认为可能相关,为恶性细胞通过胸导管提供了机会。事实上,恶性细胞在胸导管中积累,可增加淋巴管内压力,改变淋巴流动方向。恶性细胞通过淋巴结的逆行扩散以前在肺癌患者的腋窝淋巴结和卵巢癌患者的腹腔淋巴结中被发现。12,13然而,在癌症患者中,没有研究表明ALNM是否通过胸导管逆行淋巴扩散方式发生。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临床资料研究胸导管是否在非小细胞肺癌中作为腹腔淋巴结转移的途径。
摘要
目的
腹部淋巴结转移(ALNM)在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很常见。但其传播机制尚不清楚。我们利用临床资料研究胸导管是否在NSCLC中作为ALNM的通路。
方法
在例转移性NSCLC患者中,我们根据ALNM的位置将其分为亚组,评估其患病率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根据淋巴结是否直接流入连接乳糜池的干(肠干或腰椎干),将腹腔淋巴结分为直接淋巴结组和间接淋巴结组。
结果
例(11.8%)有ALNM。主动脉旁淋巴结最常受累,其次是主动脉下腔淋巴结、胃左淋巴结、下腔静脉旁淋巴结和腹腔淋巴结。按ALNM位置分组后,直接组56例(53.3%),间接组7例(6.7%),两组均42例(40.0%)。在胸内病变局限于右胸的患者中,ALNM的患病率明显较低(3.4%vs.14.3%,p0.)。对临床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分类越高,ALNM发生风险越高。
结论
本研究提示胸导管是淋巴结扩散到腹腔淋巴结的潜在途径之一。临床医生应在对左胸内病变和多发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进行分期检查和随访时评估ALNM的存在。
讨论
本研究表明,在转移性NSCLC患者中,ALNM是通过胸导管的淋巴扩散发生的。乳糜池,胸导管的远端,接受来自肠和腰部的淋巴流我们将腹腔转移淋巴结分为直接淋巴结和间接淋巴结,并评估其扩散方式。我们发现大部分ALNM患者(93.3%)直接淋巴结有转移灶。这一发现提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ALNM是通过胸导管累及淋巴扩散形成的。
左胸(淋巴引流至胸导管)病变组与右胸(淋巴引流至右导管)病变组相比,左胸(淋巴引流至胸导管)病变组更容易出现ALNM(p0.)。这一发现一致支持胸导管作为ALNM通路。此外,ALNM的风险随着N分期增加而增加(调整OR:4.35,p0.)。提示淋巴通路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过程。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不建议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访期间常规进行腹部CT检查。我们的结果提示,随访左胸内病变及高N级NSCLC患者时应考虑腹部CT。
间接单药组大部分患者发生单个胃左淋巴结转移。ALNM的间接淋巴结大多为胃左淋巴结。虽然将胃左淋巴结列入间接淋巴结,但与其他间接淋巴结相比,其位置相对于直接淋巴结(腹腔淋巴结)和乳糜池。为了排除可能发生ALNM的腹腔转移器官,我们进行了亚组分析,只包括那些没有腹腔转移器官的患者。亚组分析的结果有力地支持了通过胸导管的转移途径的存在。在本研究中,腹部淋巴结是肺癌患者中第五大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事实上,在11.4%的ALNM患者中,腹部淋巴结是唯一的远处转移部位。这一结果提示临床医生在肺癌患者分期检查时应仔细评估ALNM的潜在存在。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是在单中心进行的,在进行外部验证性研究之前,将这些结果称为泛化性。然而,临床信息是从仁荷肺癌队列中获得的,其中的数据是前瞻性的。第二,本研究未通过病理检查证实ALNM存在。相反,我们使用PET/CT扫描来确定ALNM的存在和位置。PET已被证明对淋巴结转移的检测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敏感性:70%-93%,特异性:81%-%)转移性NSCLC患者中ALNM的患病率为11.8%,与之前的研究一致。
编者
淋巴结转移机制,依然是个谜。
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