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O研究者说丨臧爱民教授

2021-3-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51002/4705219.html

导语:骨转移是肺癌以及其他多种恶性肿瘤常见的远处转移,现有治疗手段不多且疗效有限,近年来,对新药物、新方案的探索不断涌现。在刚刚过去的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一项由我国学者开展的“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治疗非鳞非小细胞肺癌(NSCLC)骨转移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成功入选,在国际舞台展示了中国学者和中国原研药物阿帕替尼在肺癌骨转移领域的风采。

就此,本报采访了本项研究PI、医院臧爱民教授,介绍本项研究开展背景,解读研究获国际顶级学术会议认可的亮点所在,并就阿帕替尼在NSCLC领域的未来探索方向进行展望。

专家简历

教授臧爱民

教授,硕士生导师

医院肿瘤内科主任

河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医促会肿瘤姑息治疗与人文关怀分会常务委员

北京肿瘤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肺癌预防与控制分会河北COE中心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热疗专委会

肿瘤热化疗灌注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河北省肿瘤放化疗机制与规程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

河北省抗癌协会常务理事

河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心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保定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

研究者说

Q:由您主导的“阿帕替尼片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晚期非鳞NSCLC骨转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成功入选国际顶级学术舞台ASCO,请您介绍该研究的开展初衷、方案设计以及结果。

臧爱民教授:NSCLC骨转移的治疗手段不多,既往双膦酸盐联合抗肿瘤治疗的疗效有限,因此亟需探索新的治疗手段。阿帕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其最初获批的适应证是晚期胃癌三线治疗,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阿帕替尼在肺癌、乳腺癌等的三线治疗中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基于此,团队尝试将阿帕替尼用于NSCLC骨转移患者的联合治疗中,遂设计了本项单臂、多中心、前瞻性的由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

本研究中的患者纳入标准是:

1)年龄18-75岁;2)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的转移性/复发性非鳞、非小细胞肺癌;3)至少有一个可评价的肺、骨转移病灶;4)既往一线治疗后复发或失败;5)ECOG评分:0-2分。入组后给予阿帕替尼(mgpoqd)+多西他赛(60mg/m2q3wiv)+唑来膦酸(4mgq3wiv),直到疾病进展或毒性不可耐受。

主要疗效指标是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疗效指标包括总生存期(OS)、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以及骨相关事件(SREs)发生率。

研究入组患者10例,男性4例,女性6例。阿帕替尼用药时长1~12个月,最长服药余天,平均时长6.08个月。结果显示,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对于骨转移有良好疗效,10例患者中,1例获得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3例病情稳定(SD)。ORR为50%,DCR为80%,患者的mPFS达到6.5个月。

安全性方面,主要不良事件均为TKI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高血压(30%)、疲劳乏力(30%)、消化道反应(30%)和白细胞减少(20%),严重程度多为1-2级。有患者因出现鼻衄而暂时将阿帕替尼减量为mg/d,待鼻衄停止后恢复为mg/d。患者出现乏力的原因可能与骨转移伴发贫血、白蛋白减低以及少数患者出现的甲状腺功能减低等情况有关,在给予相应处理后,乏力症状均明显缓解。此外有3例患者治疗初期出现疼痛,经过对症治疗后也均有效缓解。总体来看,该方案的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可控可处理。

Q:该项研究能够得到国际顶级学术舞台ASCO的认可,您认为其原因有哪些?

臧爱民教授:总结来看,本研究能够得到国际学术大会的认可,其亮点有二。

首先,本研究体现了肺癌骨转移治疗领域的新理念和新探索,有助于改变骨转移治疗手段有限的局面。目前,临床上对于骨转移患者有外科手术干预、局部放疗、双膦酸盐治疗等手段可供选择,但实际上肿瘤骨转移多为弥漫性,手术和局部放疗并不适合,而双膦酸盐治疗疗效有限,治疗过程中对于病情加重现象控制不佳。因此,以新理念开展新方案的探索,延长肺癌骨转移患者的总生存期迫在眉睫。

其次,在方案设计上,本研究选择小分子TKI类药物阿帕替尼,具有机制上的协同增效优势,这是一大亮点。小分子TKI可以进入肿瘤细胞,并作用于肿瘤新生血管,达到杀伤肿瘤细胞和影响肿瘤骨转移部位供血的作用,从而延缓甚至逆转局部症状。本研究充分考虑到小分子TKI类药物的以上优势,将其与双膦酸盐药物联合后,有望增加双膦酸盐药物的疗效,达到“1+1>2”的效果,最终实现延长患者生存、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而研究最终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该方案的疗效优势。

Q:阿帕替尼作为我国自主创新靶向药物,近几年在多个瘤种中都有诸多探索,并取得出色的结果。在NSCLC领域,您认为阿帕替尼在哪些方向值得进一步探索?对其未来前景您如何看待?

臧爱民教授:阿帕替尼已经被证实在多种恶性肿瘤中显示疗效,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项研究让人尝到了甜头,未来将针对以下几大方向开展进一步探索。

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验证初步结论。

二,对阿帕替尼用药剂量进一步探索。研究中发现,部分患者对于阿帕替尼初始剂量mg/d耐受不佳,治疗中出现暂时减量。考虑到其他阿帕替尼联合治疗研究中的起始剂量较小的情况,后续研究中团队也将优化阿帕替尼起始剂量,尝试从小剂量开始。

三,对阿帕替尼用药时机的探索。本研究纳入的都是接受三线及以上治疗的骨转移患者,鉴于研究的良好结果,后续将考虑前移治疗时机,以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存获益。

研究简介

“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治疗非鳞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为单臂、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研究,由医院臧爱民教授担任主要研究者。研究共纳入10例非鳞NSCLC骨转移患者,以“阿帕替尼(mgpoqd)+多西他赛(60mg/m2q3wiv)+唑来膦酸(4mgq3wiv)”方案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患者ORR为50%,DCR为80%,中位PFS为6.5个月。不良反应主要是1-2级,包括高血压(30%)、疲劳(30%)、消化道反应(30%)、白细胞减少症(20%)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ordou.com/fayy/9265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