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能活多长关键还取决于怎么做

2017-4-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肺癌是一种相当棘手的癌症,像一个“潜伏的杀手”,等到有明显的症状时,往往已进展到晚期,肺癌病灶可能已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到了这个阶段,就算经过治疗,能撑过5年的患者不足5%。所以很多肺癌患者,认为到了晚期,若无法进行手术,继续化疗也只是花了一大笔钱,到时也是人财两空。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患了肺癌,要活得更长一点,生活更有质量一点,还是得坚持治疗和注意饮食。

1、肺癌晚期,治与不治,结果大有不同

肺癌恶性程度相当高,预后差。一般情况下,肺癌患者确诊为中晚期,不少患者癌细胞已经转移扩散到全身多个部位,约80%的病人在诊断明确后一年内死亡,中位生存期为6~8个月左右,其中腺癌为4~9个月,小细胞癌为5个月,鳞癌为7~8个月。

所以不少的患者,认为肺癌这么凶险,治与不治,能续命的时间都一样,干脆就不治了。

其实不然。根据相关临床资料统计表明,若晚期肺癌患者放弃治疗,任由癌细胞发展,患者仅能生存3~4个月;若采取手术、化疗,靶向药物结合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患者生存治疗也会明显提高,至少在剩下的日子里,不用遭受太多的痛苦,能有一个正常的生活。若是治疗效果还不错的话,有些患者甚至能生存3~5年。

特别是那些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如果没有远处淋巴转移,也没有扩散到肝、脑、骨头、肾上腺等器官,就可以按照肺癌治疗国际指南的指导进行手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延长生命和提高生存质量。

2、治疗需“私人定制”,莫迷信各种检测

靶向药物是挽救和延长肺癌患者生命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那么如何选择对癌细胞敏感的药物呢?我们通常选择基因检测的方法。但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这些检测,因为患者可能花了大笔钱,也未必能得到满意的效果。有些机构夸大了基因检测的重要性,其实这些检测并没有那么神奇。

临床上,我们选择靶向药物或者化疗药物时,主要还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基因检测结果,结合肺癌诊疗的指南和不同学科的经验,经过多个学科协作给出合理的治疗方案,相信这种‘私人订制’的方式更加靠谱。

3、饮食上要远离糖分和磷酸盐类添加剂,而且是越远越好

①饭菜也可以做到有滋有味

肺癌患者在饮食原则上并不提倡大鱼大肉,但也不要餐餐清汤寡水,否则病人本身就食欲不佳,再加上饮食过于清淡,长期下去,反而容易造成营养不良。

正确的做法是:做菜时可以少放油,适当多放点盐,或者通过酱油、姜蒜等提味,保证肺癌患者能够吃得下。

②远离糖分,每人每天糖的摄入量应在50克内

癌细胞同样需要葡萄糖,而且吸收的能力是正常细胞的10倍以上,但利用葡萄糖的方式却大不相同。正常细胞会让葡萄糖在我们的体内完全燃烧,产生所有的热量。但癌细胞却只利用其中5%的热量,剩余的直接丢弃,还产生大量的垃圾——乳酸(乳酸会抑制T细胞活性,因此会抑制免疫体系。,形象地说,这就好像吃苹果,癌细胞是每个苹果只咬一口就扔掉了,剩下的全部当垃圾处理。所以肿瘤患者一定要少吃或不吃含糖食品。国际上一般认为,每人每天糖的摄入量应在50克内。

③远离磷酸盐类添加剂

相关的研究表明,磷酸盐类食品添加剂不但会加速肺癌的生长,还可促进肺癌的发生。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呼吸和急救医学杂志》上。研究人员发现无机磷的摄入可以激活肺癌细胞的某些关键信号通道。如果在患肺癌小鼠的饲料中加入0.5%~1.0%的无机磷(相当于人体每日的摄入量),4周后小鼠肺癌的体积明显大于吃了未加入无机磷饲料的小鼠。

所以肺癌患者,一定要远离像可乐、柠檬汽水、巧克力、冰淇淋、饼干、番茄酱、蛋黄酱、肉制品和自发粉中都含有磷酸盐类食品添加剂的食物。

④多补充蛋白质和多吃开胃食品

患者宜补充高蛋白质食品,如奶类、瘦肉、鱼、动物肝脏、红枣、赤豆等。河蟹、黄鳝、黑鱼、牛肉等也有助于升高白细胞。如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可增加健脾开胃食品,如山楂、白扁豆、萝卜、香蕈、陈皮等。

⑤多吃菇类,提高自身免疫力

香菇、灵芝等多种食用菌类都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尤其是香菇的营养价值超过所有的蘑菇,含有7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含有钙、铜、铁、锰等微量元素,还含有多种糖和酶,能提高和增强人体免疫力,可适当多吃。

慎重提示:癌症的治疗,绝对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之战,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才有可能战胜病魔。医院,锁定顶级癌症专家,开辟最快捷的问诊通道,全力为癌症患者在抗癌大战中抢占先机。医院,目前在各大手机应用平台均可搜索下载,







































云南好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技术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ordou.com/fazd/9210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