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E我与林毅夫赵秋运不忘初心,追逐梦

2017-7-2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编者按

本文由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在林毅夫教授从教三十年《我与林毅夫老师》征文活动中选出。本文作者赵秋运,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级国民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博士后智库研究员。

不忘初心,追逐梦想:

我的经济学情怀和信仰

作为最根本经济基础的要素禀赋决定产业结构及其上层建筑的制度:每每用这个经济学思维思考这个世界的经济运行方式时,就很难再有其他别的经济学思考方式占据。

——题记

年秋,远在金城求学的我处在彷徨不知所措之中,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在何方。遥记得那是9月份的一个傍晚,学校的图书馆马上就要闭馆了,我仓促地走出图书馆,就在跨出图书馆门口的那一刻,门口一张被同学忽略的经济观察报吸引了我,那张报纸显眼处为一个古色古香的大门,这个大门彼时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大门,现已改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报纸的标题为《CCER十年:一群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那时的我对经济学毫无所知,对CCER也更是如此,但是那张报纸上面对林毅夫老师的采访却镌刻我心,那是我第一次听说林毅夫老师的名字。时光荏苒,现在尚记得报纸上关于林老师对发展经济学的部分观点:“我觉得,从企业自生能力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构建一套发展理论,甚至一般的经济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出现的许多问题。”其中对于“自生能力”这个对新结构经济学非常重要的概念我根本不知何物,但是我对林老师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时的我虽然对经济学一知半解,但通过那份报纸的阅读我深深地体会到经济学是一门经邦济世和经世济民的学问。至今这张破烂的报纸还放在我的书桌上,也就是因为这一张不显眼的经济观察报,我依然放弃了当时的会计学而转向对经济学的追求。

为了更好地学习经济学理论,我如饥似渴地遍览了图书馆几乎所有经济学著作,当然对林老师的作品更是不会错过。十多年过去,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读《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的情形,记得那年春节我没有回家,自己在宿舍里花了两三天就读完了,当时心中最大的感触是这本书逻辑上浑然一体,一气呵成,让人中途欲罢不能,完全可以归纳为一个逆向递推的动态最优化的数学结构,其中把中国大众所熟悉的“大炼钢铁”和“大跃进”能用那样熟悉的经济学知识进行系统而又有趣地描述,难怪其已经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并自动成为全世界研究发展中国家问题的经典教材。后来我逐渐明白这是林老师新结构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在这本书里面,新结构经济学的主要概念和逻辑已形成,尤其是后来林老师写了20周年序,系统归纳了他的经济学思想探索演变之路,让我更加有助于理解新结构经济学的来龙去脉和演变轨迹。后来,我为了弄清林老师关于发展经济学中关于“比较优势”和“自生能力”的发展战略,又仔细研读了许多林老师的专著和论文,从《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到《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再到《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等农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文献;从《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到《与林老师对话——论发展战略》,再到《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等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文献;从《与林老师对话-论经济学方法》到《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再到《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等关于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的文献。尤其《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一书是林老师年马歇尔讲座论文,是其二十多年研究发展与转型问题的一个系统阐述,这让我对林老师的经济思想脉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顿悟。而《本体与常无:经济学方法论对话》是林老师和学生们的问答系列,说理透彻,极具启发性,让我更加易于理解林老师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和逻辑......

品读林老师的经典著作和文献,就如品醇酒,历久弥香!同时,林老师的经济学理论也渗透至我生活,记得年11月15日,我在羊城广州过生日,同学知道后说送我一本我应该非常喜欢的礼物,正当我纳闷什么礼物时,一本林老师的《从西潮到东风——我在世行四年对世界重大经济问题的思考和见解》(中信出版社,年9月第1版)放在桌上。同时,林老师的经济学也渗透至我的人生,在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我时常叩问自己所选择的道路是否具有“自生能力”、自己所选择的人生是否能够避免“潮涌现象”、在自己学习和生活中能否“超越凯恩斯主义”以致于能否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的“最优路径”。记得第一次见到林老师是在中国留美经济学年会年年会,林老师做关于“新结构经济学”的主旨演讲。会后想跟林老师合影,但发现会议尚未结束,“粉丝团”早已排起长长的大队伍,林老师不厌其烦地跟我们合影,那次排了足足一个多小时才得以跟崇拜已久的林老师合影一次,心中甚喜。

年,深秋,我如愿以偿地来到北大光华,来到美丽的燕园。怀着平和的心境细细品味这座美丽学术殿堂的一角一落,满心愉悦。湖光山色,波光塔影,古老大树独木成林,庄严的明清建筑随处可见;树比楼高,桥比路多,风姿独特;厚重的历史底蕴与高贵的人文底蕴能轻易让一个人陶醉,更能激励一个人更加努力与上进。未名湖北岸万泉河南岸的朗润园,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好地方,我时常去那边旁听林老师的课程,尤其是关于新结构经济学的专题课,在上课的同时,我通读了多遍林老师的《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这本书及其书中辩论的问题让我更加易于理解新结构经济学的整体逻辑和两轨六步法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年12月16日到19日,为期四天的第一届新结构经济学专题研讨会(冬令营)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召开,近百名来自海内外的优秀华人青年经济学家和学子参会探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我与付才辉合作的论文《基础设施、产业升级与超越凯恩斯主义——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与政策》获得入选并做报告,本文在系统总结既有文献对基础设施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基础设施产出弹性之迷。会后本文入选《新结构经济学新在何处:第一届新结构经济学冬令营头脑风暴集》(北京大学出版社,年3月第1版)。年12月17日到22日,为期六天的第二届新结构经济学专题研讨会(冬令营)在北京大学召开,研讨会围绕新结构经济学的相关议题进行讨论,与林志帆合作的论文《金融抑制、经济结构扭曲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思考》获得入选,本文主要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推行赶超战略的国家倾向于采用金融抑制政策以扶持工业部门、压制服务业部门,造成经济结构工业化的扭曲,而由于工业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偏低,这种结构扭曲致使其劳动收入份额不断走低,会议结束林老师亲自为部分报告者颁发荣誉证书。另外,《欲速则不达”:金融抑制、产业结构扭曲与“中等收入陷阱”》(与林志帆合作,发表于《经济评论》)发现催生于赶超战略的金融抑制政策使产业结构偏向于工业部门,造成产业结构扭曲,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从而使得一国易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且,论文《金融抑制与劳动收入份额——基于发展战略的视角》(与张建武等合作,发表于《中国人口科学》)认为赶超战略的制度残余与偏重国有部门的经济结构引发金融抑制,而金融抑制对资本密集型企业的补贴使得企业更倾向选择资本密集型技术,以资本替代劳动不利于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此外,论文《重工业偏向型发展战略与居民收入不平等:一个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收入分配分析》(与马晶等合作)研究发现重工业偏向型发展战略扩大了城镇内部居民收入不平和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通过上述一系列的研究,我对新结构经济学有了更深的了解,而对新结构经济学了解越多,我更加透彻地理解了作为最根本经济基础的要素禀赋决定产业结构及其上层建筑的制度:每每用这个经济学思维思考这个世界的经济运行方式时,就很难再有其他别的经济学思考方式占据。而且体会到林老师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更加一以贯之,也更加浑然一体,“潮涌现象”、“最优金融结构”、“自生能力”以及“超越凯恩斯主义”等概念的提出和拓展更加将新结构经济学深化、拓展和向前推移。我也慢慢领悟了林老师的经济思想理论体系是以农业经济学研究为起点,以制度变迁的演变为动力,以经济发展战略为抓手,以结构变迁的价格理论为原理,最终以新结构经济理论为融合,建构起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大厦,历久弥固!

年至今,我辗转甘肃、浙江、云南、广东和北京等地学习和工作,从砚湖到未名湖,只计耕耘莫问收,沉沙无意可成洲。人生何物堪珍贵,岁月应为最,时间的更替和空间的变换总会让人忘记很多,人的一生中经常会因为走得太快,而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出发,而我要说的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从欠发达的西北金城兰州到高度发达的东南浙江杭州,再到贫瘠落后的西南边陲小镇云南文山州,乃至国际大都市广州和北京,从产业政策研究到参与创办民营企业,从高校教师到央企工作,这些经历使我对中国国情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洞察。同时,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那些有目标、有爱、有激情、能够脚踏实地、一心付出、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拥有初恋般的情怀和宗教般的信仰”、并始终能坚持到底的灵魂,才能使自己的学术研究和人生之路变得生机盎然、多姿多彩!对新结构经济学的追求更是如此!

中国是一个转型与发展的非均衡开放大国,这个开放大国赋予我们无限的机遇和挑战,我始终认为我们处于几千年来历史上最好的时代。早在(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中心成立之初,林老师就曾提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学家对世界经济学思潮的影响,和这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高度相关。20世纪之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重要经济学家都出自英国,而20世纪尤其是30年代以后,几乎所有重要的经济学家都出自美国。正如林老师所言,中国经济越来越强大,其经济问题和解释也越来越重要,中国经济学家做出贡献的时机正一步步成熟。当我想到能生逢其中而其又有许多有趣且对民生有意义的问题需要去探索时,我的脸上都会洋溢出幸福的笑容,因为我始终憧憬着那个美好的未来!坚持着那个最初的梦想、情怀和信仰!

年12月22日,朗润园万众苑二楼,第二届新结构经济学冬令营结束汇报已至深夜,我坐在朗润园的教室里,从电脑旁站起,突然发觉自己已经被一种氛围所感染:我在朗润园的“静”中感觉到一种“动”,那是一股力量,藏于朗润园,藏于我的心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知成一体,以成证知!未来,我始终如一!

征文系列:

1.NSE我与林毅夫

刘培林:格致躬行力成

2.NSE我与林毅夫

陈曦:高山景行,心向往之

3.NSE我与林毅夫

李柄桦:旁听生、选课生和助教——我与林老师的故事

4.NSE我与林毅夫

杨昕: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5.NSE我与林毅夫

皮建才:林老师的为师之道

6.NSE我与林毅夫

江正行:年夏季的邂逅

7.NSE我与林毅夫

KolawoleOmoleSatriaSambijantoro:南南学院学生眼中的林老师

8.NSE我与林毅夫

张彤:迪香式的微笑

9.NSE我与林毅夫

黄益平:朗润园里的孔夫子

10.NSE我与林毅夫

崔静远:十年一觉家国梦

11.NSE我与林毅夫

欧阳宸:君子品格,中华气派

12.NSE我与林毅夫

华秀萍:君子以自强不息

13.NSE我与林毅夫

毛增余:做客朗润园

14.NSE我与林毅夫

刘长征:我与林毅夫老师的思想缘分

征文详情参见:

征文

三十年如一日:《我与林毅夫老师》主题征文活动

赞赏

长按







































鍖椾含涓涓尰闄?
鐧界櫕椋?鍖婚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ordou.com/fazd/9218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