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众生相抱团取暖与寻药求生重案组
2024/2/2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慢粒白血病患者陆勇说,在电影《我不是药神》的世界里,救命和活着都是现实,在求生欲面前,没有煽情。
在一个近2千人的癌症QQ群里,里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癌症患者及家属,其中也包含贩药中介。癌症群里没有人能保证%的痊愈,他们用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为自己和患者治疗,想用尽全力地活着。
群里每天不断更新群人数,有人放弃治疗而退群,有人寻找生机而入群。聊天页面中,充斥着对生活的憧憬、相互交流治疗方案。群主李辉说,进群的人是在和现实打赌,“赌对了是运气好,赌不对,人就静等死亡”。
一些癌症患者因为在传统的放疗和化疗上看不到希望,加入到患者群体中来,通过网聊的方式为自己寻医问药、甚至“借药”求生。求生的本能,让患者继续使用属于自己的生命权。
另一些癌症患者为了生活的希望,千里奔医院,医院附近,希望医生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久而久之,类似于北京一些大城市中,甚至出现了一些被外人所说的“癌症宾馆”,每天上演人类和疾病抗争的故事。
全文字,阅读约需10分钟
▲肺癌患者顾前芬(化名)介绍个人病情以及买药经历。实习生陈婉婷摄
“癌症宾馆”
对于50岁的宾馆老板袁静来说,她看到过各种癌症患者在为生活努力的样子。
数年前,她和老公把自己的房子隔成30多个小房间,按照宾馆的样式准备了一日一换的白色被子,短租房随即营业。袁静说,医院不关门,她就有生意。
医院距离她的宾馆不足米,地处公园旁边,清一色的自建平房,被西三环和四环夹在中间,被周围的树柏包围,从上空往下看,它是高楼林立中的洼地。
袁静熟知每个房间住客的患病情况,医院的诊疗时间。她见过各种各样的患者,有性格孤僻的、脾气暴躁的、也有沉不住气后,住了一天,到医院因为检查结果而灰心的,匆匆离开后,再也没有回来。
像普通宾馆一样,袁静也能看得到,每天人走,每天人来的一面。这里的住客差不多是一类人、“癌症患者,和患者家属”。
他们在这里等待,等待一份新的治疗方案,或是一张床位。
57岁的顾前芬记不清是第十几次住进了“癌症宾馆”。
自从去年上半年被检查出肺癌后,她总是自己一人坐公交车从鸟巢到医院检查,中途换乘一次公交车,经过27个站点,最终换来医生的治疗方案,和身体各项指标的数据更新。
医院检查时,顾前芬不喜欢让子女跟着,原因是:“怕他们焦虑。”
医院不足30公里,医院检查,医院附近住上一晚,以便独自一人“研究”检查结果,和预约新项目的检查。
“包括退休金在内的所有积蓄,全都用来看病,”顾前芬治癌一年,花完了手头上的近20万元。一年前,她感觉身体不适,先是到北京医院进行身体检查,因此查出患有肺癌。从此医院进行治疗,最终成为医院的“常客”。
用她自己的话说,这一年来,“一直为消灭癌细胞努力着”。
“这个地方的人,每天都在求生”,半个月前,56岁的安徽人王宏鹏一家三口第一次来北京,经过病友的介绍,他住进了袁静的宾馆,一天元,一下交清半个月的房租费。比起外面的宾馆,他觉得这里的人都是同一种人,便于交流,不会打扰别人。一家三口能省下近多元,“人在外地,到处都是开销,所有的钱,都是救命钱。”
8月1日上午,医院诊断结束回到宾馆,坐在床上,背靠墙壁,抬头给准备午饭的妻子说,“准备试一试医生推荐的免疫治疗方案。”妻子用手抬起地上的锅,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试试吧。”
喝过午饭的粥后,王宏鹏的儿子对着母亲说,只要是有疗效,一个月三万块钱也值得。
在这些房门背后,都代表着一个家庭。患者家属之间讨论每天的吃食,却不喜欢交流病情。广东人张勇来化疗3次,就住在宾馆3次。一年前张勇得了肾癌黑色素瘤,广东的主治医生医院的相关科室就诊。
第一次和家属来北京看病时,医院西边的一家宾馆住下,一晚上房费近元,后来有人建议他住到南边公园的家庭宾馆,遇见了老板袁静,“一天多元,能省不少钱”。
张勇说,“这个地方(宾馆)离医院近,虽然条件不是很好,但是能解决不少问题,医院床位紧张,外面费用太高,这里算是最便宜的了。”
谈起三次住宿经历时,医院的病房,住进来的都是等候救命的人。因为很多人都是癌症患者,要是这里真建设成了一个正规宾馆的话,那就叫“癌症宾馆”了。
▲“癌症宾馆”医院不足米,地处公园旁边,清一色的自建平房,被西三环和四环夹在中间,被周围的树柏包围,从上空往下看,它是高楼林立中的洼地。实习生陈婉婷摄
线上求生群
顾前芬有三个手机、三张手机卡,一个用于生活、其余两个,用来加入多个癌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