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肺癌精准诊疗论坛暨第4届中国国家

2018-5-1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年5月6~7日,由中国国家癌症中心主办的首届中国肺癌精准诊疗论坛暨第4届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年会在京举行。大会主席之一中医院赫捷院士介绍:“本次会议主题是‘促进肺癌精准诊治,推动肺癌多学科协作’,倡议‘携手精准,合作共赢’,旨在探讨肺癌精准医疗的最新进展、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以促进中国肺癌多学科诊治、跨学科交流以及多中心的实质性合作。”

会场掠影

在精准医学之宏观战略篇,上海复旦大学金力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曹雪涛院士、詹启敏院士,医院于金明院士,分别从基础和临床的角度为与会者勾画出肺癌精准诊疗的宏伟蓝图。

在精准医疗之中西方对话篇,中国香港中文大学莫树锦(TonyMork)教授,台湾大学常(EricChuang)教授,医院吴一龙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马内戈尔德(ChristianManegold)教授,针对前沿且极具价值的热点问题,展开顶级水平的学术对话。

在精准多学科视野篇,中医院王绿化教授、高树庚教授、王洁教授,医院周彩存教授,分别从放疗、外科、分子检测,以及免疫和靶向治疗领域,阐述肺癌精准诊疗在所属学科的机遇与挑战。

在传统与新型治疗篇,美国MD安德森肿瘤中心张玉蛟教授、中医院石远凯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医院程颖教授,分享了各自在肺癌精准治疗中的心得与收获。

精准外科视野、精准靶向治疗、化疗研究进展、放疗之新技术与规范应用、精准难治性肺癌等专场亦精彩纷呈,编辑撷英呈送读者。

我国肺癌流行病学数据

王绿化教授对我国肺癌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及趋势作了简要介绍。根据《中国癌症统计数据》,从年至年,恶性肿瘤新增病例和新增死亡人数增加显著。其中,肺癌发病人数最多,致死率最高。

年-年我国肺癌发病率(男)

年-年我国肺癌发病率(女)

放疗在肺癌精准治疗中的机遇与挑战

王绿化教授

王绿化教授在随后的报告中指出,精准放疗包含物理技术精准和生物精准。其中,物理技术精准要求做到精准定位、精准设计、精准照射。而生物精准则是实施精准放疗的关键。目前在此方面,高通量平台下的表型指导多组学系统分析有望获得突破,对于疗效、预后预测的研究正在不断开展,对于新的放疗增敏药物以及放疗联合靶向治疗的探索也渐渐闪现曙光。在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时,王教授指出,如何将精准医疗先进的观念准确地指导临床实践,以及如何整合分子信息进一步提高现有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和特异性,作为目前的主要挑战,均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张玉蛟教授

张玉蛟教授随后报告,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立体定向消融放疗(SABR)的总生存(OS)率达55.8%,中位OS期为46个月,尤其是对于原发患者,肿瘤的3年控制率可达98%。疗效与Ⅰ期NSCLC术后疗效不相伯仲。在精准医学时代背景下,考虑到免疫治疗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及与放疗的相互作用,张教授建议将免疫治疗联合立体定向消融放疗(ISABR)以扩大患者获益。研究发现,将nivolumab联合SABR治疗晚期鳞状NSCLC,患者的有效率达20%,中位OS延长3个月,且10%的患者治疗长期有效。如今,更多的将SABR与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和(或)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单抗联合的研究正在一步步揭示出,在精准医疗指导下的ISABR,为肺癌患者提供出一种潜在治愈可能。在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时,张玉蛟教授也强调,在考虑ISABR之前,必须先明确3个W问题[who(患者解剖和病理情况,是否符合适应证)、when(免疫治疗应与放疗同期还是序贯等治疗时间问题)、what(免疫治疗具体改选哪种方案,放疗剂量应如何选择等)]的答案,只有在符合适应证的情况下,规范使用ISABR,才能真正使患者获益。

肺癌精准治疗时代,外科五大发展方向

高树庚教授

高树庚教授在大会中指出,现代检测技术的进步对外科提出挑战,而精准放疗、化疗、靶向治疗,以及生物免疫治疗的发展也不断冲击着外科的传统地位。在此情况下,高教授为肺癌精准时代外科的发展规划了5个方向:

从艺术外科向数字外科转变;

将外科适应证拓展至一“大”(在化疗、靶向、免疫等系统治疗效果提升的支持下,尝试巨大肿瘤、寡转移肿瘤切除等手术)一“小”(精准微创手术);

从患者整体角度出发,制定多学科融合的治疗方案;

扩展围手术期治疗方案(例如:术中放疗、化疗、生物治疗或围手术期生物免疫治疗);

术后采用多学科研究指导治疗。

精准免疫及靶向治疗

周彩存教授

周彩存教授报告,对于NSCLC,免疫治疗是标准二线治疗;将免疫治疗与其他抗肿瘤疗法相结合,可能提高治疗疗效。既往研究提示,化疗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时,须警惕不良事件和药物安全性问题;临床前数据提示,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以及化疗联合PD-1抗体和(或)CTLA-4抗体均显著提高了疗效,毒性反应可耐受。同时,周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通过生物标记物选择对治疗敏感的患者合理化疗,不仅可提高疗效,也是精准治疗在临床应用的实际体现。

张力教授

靶向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已部分实现了肺癌的精准治疗。但目前,耐药问题是靶向药物临床应用的一大挑战。张力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靶向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为:

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靶点再激活(发生耐药突变);

EGFR、ALK旁路通道的激活。

针对EGFR、ALK靶点再激活,张力教授建议可采用三代EGFR-TKI治疗;针对EGFR旁路通道激活,可采用EGFRTKI联合旁路阻断剂治疗;但对于ALK旁路通道激活,目前尚无有效治疗,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程颖教授

程颖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小细胞肺癌(SCLC)因其起源不明、发病机制不确切、至今未发现明确的驱动基因等原因,导致目前无论是研究还是临床均处于瓶颈期,其未来可能的发展前景为:

SCLC为神经内分泌瘤,目前新的分类可能会改变其临床实践;

肿瘤干细胞的鉴定和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有望成为针对SCLC起源精准治疗的突破点;

基因测序将有助于深入了解SCLC分子生物学机制和发现新的治疗靶点;

SCLC中肿瘤蛋白53(TP53)和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1(RB1)突变普遍存在,靶向其的治疗需要进一步探索验证;

靶向Notch信号通路、DNA修复和免疫检查点的治疗药物颇具前景。

分子检测变革推进治疗发展

王洁教授

王洁教授肯定了驱动基因的发现对肺癌精准治疗的重要指导价值;并指出,检测技术的变革将会推动肺癌个体化治疗的深入发展,例如,基于二代测序的“从单基因到多基因到单细胞”的检测变革,能更深入地了解NSCLC的异质性,指导临床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同时,分子检测变革对靶向治疗的疗效和耐药监测均将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本报的采访中,王教授强调,肺癌精准诊疗必须是基于肿瘤遗传学特性而展开的精准治疗,而这些,都与精准的分子检测技术密不可分。

撰文、编辑:《中国医学论坛报》叶译楚,感谢段建春医生对本文的审校~

赞赏

长按







































消除皮肤白癜风
北京中科曝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ordou.com/fazz/9233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