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脑转移8个瘤体,都几毫米,抗癌5年后

2025/4/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肺癌,作为目前死亡率居高不下的癌症种类,无情地剥夺着人们的生命,成为了健康的最大威胁。而在肺癌的诸多转移途径中,脑转移是最令人胆寒的一种。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有高达20.7%至31.8%的肺癌患者最终会面临脑转移这一噩梦,而这部分患者的一年生存率竟然仅有10%,给肺癌患者和他们的家人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肺腺癌脑转移8个瘤体

老张,一个年过半百的男性,曾经拥有长达30年的吸烟史。三年前,他被诊断出患有肺腺癌,经历了手术的痛苦和化疗的折磨。期间,他曾在李忠教授的“癌状态”工作室尝试过中药治疗,因连续两次复查显示身体指标正常,他暂停了中药治疗,也停止了西医的治疗。然而,命运似乎并没有放过老张。最近,他频繁地出现头痛、恶心和呕吐的症状,甚至感觉手脚变得不协调。这些异常的症状引起了他的警觉,医院进行检查。结果显示,他的右侧额叶及左侧基底节区信号异常,医生怀疑他出现了脑转移瘤。

为了进一步确认病情,老张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检查。结果令人震惊,他的脑部竟然有8个明显的瘤体,其中5个以上的瘤体大小都超过了3mm。面对这样的结果,老张感到惊慌失措,也不明白为什么肺部的疾病就跑到了脑袋里。他不愿意再次承受手术和化疗的痛苦。于是,他再次找到了“癌状态”工作室的郑学智教授,希望能在中医的帮助下找到一条新的治疗之路。

肿瘤专家治疗方案

郑学智教授详细了解了老张的病情,回答了老张的疑惑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肺癌为什么会出现脑转移?

大脑有一条”护城河“——血脑屏障。正常人体中,血液和大脑之间的血脑屏障,能拦截有害细菌、病毒和化学物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一般药物无法突破屏障。

肺部作为血管网极其丰富的器官,肺血管与椎静脉之间存在吻合支,脱落的肺癌细胞可以不经肺部毛细血管过滤,就能直接入脑。这就意味着一旦发生病变,细胞就会轻而易举借由血管网闯入大脑。

一旦这些肺癌细胞成功入侵大脑,它们便会在那里扎根生长,形成脑部转移瘤。这不仅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更会因脑部功能的受损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2.针对肺癌脑转移,中医如何治疗?

中医在治疗肺癌脑转移秉承的八字原则: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整体观念通俗的说就是癌症的发生都是在人体这个大的环境下,万变不离其宗。而辩证论治就是说:每位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发展以及心理反应都是千差万别的,需要细节针对性考虑。

面对老张的情况——脑部8个明显的转移灶,且有5个以上在3mm以上,郑教授指出,可以尝试放疗治疗结合中药的方式。理论上放疗能够精确打击每一个转移灶,最大限度地消灭肿瘤细胞,同时尽可能减少对周围正常脑组织的伤害。但是放疗也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头疼、恶心等,这个时候配合中医中药来辅助调理,缓解其带来的不适。

在中医看来,肺癌脑转移的形成与体内的痰瘀互结、正气不足密切相关。在疾病初期,脑转移症状明显,采用了清热化痰、化瘀通络的治法,采用瓜蒌、半枝莲、贝母等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的作用;天麻、蜈蚣等,则能通络止痛,缓解老张的头痛症状。这些中药的组合使用,有效地稳定了病灶,缓解了老张的不适症状。

中医认为,肺癌的发生与肺脾气虚密切相关,只有补足了正气,才能更好地抵御病邪的侵袭。当老张的症状逐渐稳定后,在继续针对脑转移灶进行软坚散结的同时,还需加强补益肺气、健脾利湿的治法。

老张抗癌分享

通过这样的综合治疗,又经过了2年,老张的颅内病灶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定,甚至有好几个瘤体出现了缩小的情况。

改变自身体质,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曾经以为,只要将身体内的肿物切除,就能高枕无忧。然而,脑部转移,让我意识到,治疗癌症并非简单的手术切除那么简单。吸烟30年的我,早已将自身的体质塑造成了一个适宜癌细胞滋生的温床。

就像郑教授给我普及的”癌状态“理论一样,癌是一种状态,它是人体内部五脏六腑失衡,导致身体处于一种适合癌细胞生长和扩散的状态。这种状态与不良的生活习惯、环境污染、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抗癌的关键在于:改变癌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

人体由细胞构成,每一个细胞就像一粒种子,如果人体处于一种健康的状态下,就好比拥有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分,种子就会茁壮成长,因此去掉坏种子、拥有好土壤、培育好的种子并维持这种健康的状态,才能有效防治癌症。

2.重视身体的不适症状。

在确诊脑转移之前,我经常感到头晕、头痛,手脚动作也变得不那么协调。我本能地认为,这不过是因为年纪渐长,身体机能有所下降,气血供应可能不如从前那么充足,不值得过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ordou.com/fawh/9303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