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ALK检测实践之优化检测策略

2020-6-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北京治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年12月8日,基于临床实践数据积累、ALK检测质控的真实世界多中心研究证据和经验,版《中国非小细胞肺癌ALK检测临床实践专家共识》[1]在《中华病理学杂志》正式发表。

应建明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中医院病理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分子病理委员会副主医院学会病理学委员会副主医院学会超微与分子病理副主任委员北京肿瘤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病理学杂志》编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技术评审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ALK检测临床实践专家共识撰写背景

肺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发病之首[2],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80~85%[3][4],而伴有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融合型是NSCLC重要的临床亚型[1][5]。晚期ALK阳性NSCLC患者可从ALK抑制剂治疗中显著获益,因此确保ALK检测结果准确对患者的筛选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精准检测是靶向治疗的先决条件,基于我国临床实践数据的不断积累、ALK检测质控建设推进以及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提供的大量资料,真实世界中ALK检测规范化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样本类型,如何平衡不同检测方法的选择?针对不同方法学的不一致检测结果,如何更准确地进行临床解读?如何理解临床病理信息对ALK检测结果的提示?等等。

“准确的ALK检测结果是一份NSCLC病理报告重要内容,ALK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不仅关系到患者后续治疗方案决策,ALK阳性也提示NSCLC手术患者预后较差[1][8]。”国家癌症中心、中医院病理科应建明教授谈道,“鉴于ALK融合在NSCLC中明确的临床价值,选择准确、快速、恰当的ALK检测方法以甄选可从ALK抑制剂治疗中获益的潜在人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共识解读之ALK检测实践场景及规范化仍需精进

目前我国临床应用中,针对NSCLC诊断级别ALK检测主要以VENTANAALK(D5F3)免疫组织化学法(IHC)、荧光原位杂交(FISH)、即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二代测序(NGS)为主,整体而言,上述四种诊断方法均有较好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是,在真实世界临床实践中,不同方法学在具体场景下仍各有优势和局限,因此,ALK检测规范化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除检测项目开展前性能验证外,日常工作中应加强质控管理,确立检测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全流程的标准操作程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应考虑不同检测系统的交叉验证。

对于VENTANAALK(D5F3)IHC检测,相较其它方法学具有较明显的经济、快速、IHC方法学易于开展、“二元”判读易掌握、国际上临床试验验证充分等优点。开展VENTANAALK(D5F3)IHC检测时,需要明确该检测系统临床研发主要基于肺腺癌样本设计,因此涉及非腺癌检测判读时应谨慎,必要时需添加备注说明或与其它方法学进行交叉验证。根据RATICAL研究[6]中对染色不典型、结果判读不确定的病例样本分析结果显示,日常工作中仍需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ordou.com/fayf/9250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